诗词太姥
标题:
留守老人联
[打印本页]
作者:
悠心别材
时间:
2012-12-6 09:20
标题:
留守老人联
老妪捣衣砧板响,笠翁泣汗稻粮催。
作者:
蓬庐居士
时间:
2012-12-7 10:01
本帖最后由 蓬庐居士 于 2012-12-7 10:03 编辑
捣衣是古人裁制苎麻类衣服时的一道工序,现代除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罕有相类似的捣衣方式外,别的地方几乎难以见到。
泣汗两字,似可再斟酌。
作者:
悠心别材
时间:
2012-12-16 14:21
谢谢指点!
改泣为挥汗如何,还请指教!
作者:
悠心别材
时间:
2012-12-16 14:30
又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李白秋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便是。就咱们溪冈边还常有妇人用呢。觉得不妨还可用一两下。
作者:
蓬庐居士
时间:
2012-12-21 21:02
本帖最后由 蓬庐居士 于 2012-12-21 21:28 编辑
呵呵,那我就不妨再说一下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朝时的兵役制度中,当兵的人要自带衣服去的。秋天到了,在家中的妇女要赶着做过冬的寒衣,以便能在冬天到来之前及时邮寄到守卫边关的丈夫或亲人手里。这首诗中的“捣衣”,正是古时制衣的一道工序之一,其工具用的是“砧”和“杵”。后来,“捣衣”每每与思念戍边亲人相联系。先理解“捣衣”一词的含义,再来理解整首诗,就会对全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捣衣图:
[attach]177[/attach]
作者:
悠心别材
时间:
2012-12-24 12:00
本帖最后由 悠心别材 于 2012-12-24 14:50 编辑
谢谢指教。原先从《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版本,对捣衣的解释: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这是在小的时候就记住了。老大了忙于生计、事业,也就没再专研。近几年,事业有成了,钱也赚够了,就是少了童年的心愿:音乐绘画文学——虽然那时是文革,孩提的心灵是无欺的,一样喜好这些。觉得比现在还好,大家不用为生活奔波得这般不遗余力和无奈与无助,有时间拉二胡、画画、抄写(抄手抄本入魔,非常爱好写作)。文革过后反而没时间做这些了——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心眼的去赚钱——以致生疏了文化修养,连这个典都没弄懂。幸经莲如居士兄这么一指导,就全都明白了。改日请你喝杯茶——知兄已戒酒了——以茶代酒吧,好好敬兄一杯啊!
我的这联,是取去年与几位诗友去了趟深山,看到田园的荒芜,村舍的衰败,惟见老人和儿童的留守而作的一阕词。这里是为填社网再次恢复后,本栏目的空白,而从中抽取中间的一联贴之,纯为增加气氛 。当时的所见就是洗衣,要不就衣兄改成洗衣吧,如何?当然,除洗之外 肯定还有更多不足,还请兄多加指点啊!再次拜谢!!!
欢迎光临 诗词太姥 (http://wdtmsc.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