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标题: 浅谈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直描·寄托手法的一点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刘祥群    时间: 2017-2-19 12:30
标题: 浅谈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直描·寄托手法的一点认识
本帖最后由 侍茶小二 于 2017-4-18 10:26 编辑

                                             

    浅谈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直描·寄托手法的一点认识

           元旦从凤谷回来,看了长林啸客的几首诗,深有感触。我认为 自己写诗也应该从这方面努力。如长林啸客的《凤谷觅芳》中有:“鹅儿得悉游人意,叫起青山绿水迎。”句。他以鹅儿拟人,全句运用通感表现手法,不但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且富有 诗意。比宋人林逋的“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 别情。”更 符合意境。还有“虹彩飞来 瀑上停,重霄散落一潭星。”也是运用通感手法,比我的“泻玉飘珠幻彩虹”真是天壤之别。他用的是诗的语言,我用的是普通话。《凤谷飞瀑》“沿溪过石前山去,欲唤春风入谷来。”都写得维妙维肖。
           黑龙江的刘庆霖人称“新田园诗人”。他写的诗很善于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他的《冬日打背柴》“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还有“莺语染成莲叶色,蛙声粘满稻花香。”“掀开一角枫林雾,钻到秋山梦里头。”
       当然,直描写得好,也是好诗。宋人张子野的《菩萨蛮》:“牡丹含露珍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却道:‘花枝好。’。翻脸作娇嗔,笑挼花打人。”直接描写,娓娓道来。整个情节诙谐有趣,生动形象。特别是最后一句“翻脸作娇嗔,笑挼花打人。”,由笑变嗔再转笑,充分展现出一个天真少女的娇态。前面的“笑”是得意的笑,后面的“笑”则是有些忿恼的样子。“挼”,“花打人”,写出美人对“花”的忌恨和对“檀郎”的戏闹与不满。这些直描不但情节过程浪漫合理,而且从美人脸上的表情变化可以剖析出她内心的多种活动。这种功夫,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仔细的观察是写不出来的。
       诗词讲究“赋·比·兴”,我没有深入研究。我拜读过蓬庐居士的一首《清平乐·桃花》,印象特深,感慨良多。居士用比·兴中的寄托手法,把“桃花”和“人”结合得天衣无缝:
       新桃乍绽,恍似伊人面。也折一枝移后院,暮暮朝朝顾眷。
       寄言莫笑情痴,与君相见何迟?更怕来年结子,空遗满树相思。
       词虽然写的是桃花,内容却寄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自小认识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他们两小无猜,情深意笃。长大以后难分难舍。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天各一方,经过一段时间老天爷又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可是这个时候情况变了:“我已成家君未嫁”。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缠绵。他不敢停妻再娶,重续旧缘,也不敢让感情继续发展下去,生怕惹来不良后果,“空遗满树相思。”。他只能让这情愁深深地埋在心底,双方承受着痛苦的折磨。所以才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叹:“与君相见何迟?”。
       这首词并没有这样明白地写,可谁都知道这不是咏物而是咏情。词人高就高在他把一段爱情故事寄托于物来进行歌颂。内容起伏跌宕,情感缠绵悱恻,文字简洁,平折有韵,不亚于宋人大作。
       以上浅见,聊作狂语。
                                                                 刘祥群写于丁酉年立春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7-12-1 17:19
评论精准,确是教师手笔。点赞,学习!




欢迎光临 诗词太姥 (http://wdtmsc.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