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标题: 武昌柳诗话之六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8-7-8 08:53
标题: 武昌柳诗话之六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8-7-8 08:55 编辑

                 江间作(其四)
                          潘大临

                      落日春江上,无人倚杖时。
                      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
                      猎远频翻臂,渔深数治丝。
                      我犹无彼是,风岂有雄雌。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又字君孚,潘鲠之子。祖籍浙江,祖辈迁居黄州,亦为黄州人。曾寓居武昌樊口,以卖酒捕鱼为生,其酒故称“潘生酒”。家贫未仕,曾与苏轼、黄庭坚、张耒诸人游,善诗文,又工书,与弟潘大观皆以诗名。苏轼谪居黄州时,曾随苏轼同游赤壁,并师从苏轼学诗。苏轼逝世后,大临作诗吊之,《哭东坡》(其二)云:“公与文忠(欧阳修,卒谥“文忠”)总遇馋,馋人有口直须缄。声名百世谁常在,公与文忠北斗南。”可见其对苏轼推崇备至。宋徽宗大观年间客死蕲春,年未五十。潘大临属江西诗派,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存诗30多首。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较高,黄庭坚在《书倦殻轩诗后》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
    这组诗均为怀古诗,约作于1095年至1098年之间的长江之上。当时,苏、黄皆已贬往边远之地,而潘大临依旧往来于黄州与樊口之间。这首诗既慨叹岁月的流逝,又流露出归隐的情怀,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春江之上,落日熔金,两岸江边,悄无人影,一片寂静。“无人”二字,既是写实,也隐约透露出怀念远谪的师友之情。颔联写景,动静结合。意思是说,青蛙在水上鸣叫,官柳在江畔舞动着柔软的腰肢。私蛙:据《晋书》记载,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华林园听到青蛙的叫声,问侍臣说:“这青蛙是官府的,还是私家的?”侍臣回答说:“在官府里的叫官蛙,在私家田里的叫私蛙。”司马衷听后高兴地说:“看来这些都是官蛙,命令官府按月发给它们粮食,让它们吃饱。”“私蛙”这一典故,常用来讽刺极端愚昧无知的人,本诗用以咏蛙。官柳,即武昌柳,与“私蛙”形成工整的对仗。腰支,同“腰肢”。颈联继续写景,先岸上,在水上。猎物较远,很难一下子击中,需要频繁地翻动臂膀;江里水深,捕鱼不易,需要多次整理渔网。翻臂,手臂外翻,是打猎时的一种动作。这两句诗,是诗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尾联以议论抒情作结。彼是:语出《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为一组哲学概念,与后句中的“雄雌”呼应,是相对关系,可作“彼此、是非”解。“风岂有雄雌”,反用宋玉《风赋》的雄雌风的典故。意思是说,我认为“彼”与“是”没有什么不同,哪里还有什么雄风与雌风?言外之意,“大”与“小”,“有”与“无”,“盈”与“虚”,“入世”与“出世”,都是一样的。这似乎带有庄子相对论的思想,或者表现出旷达的胸襟。
    在艺术上,这首诗对仗精工,善用典故,语言凝练,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
                                                      (余国民)

                     补亡友潘大临诗
                     谢无逸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
           雪浪涛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
           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
           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
   
    谢无逸(10681113),号溪堂,宋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进士不第,后绝意仕途,以布衣终老于故土。与潘大临一样,为江西派诗人,有《溪堂集》。
    据北宋诗僧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见此情景,潘大临诗兴大发,于是在墙壁上题写诗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了“砰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人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朋友谢无逸来信索诗,潘大临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他。这便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由来,也是“满城风雨”这个成语的由来。潘大临去世后,谢无逸为了纪念他,以“满城风雨近重阳”开头,陆续写了这三首诗。原诗无题,标题为编者所加。
    三首诗同中有异,写作对象相同,感情基调相同,均借用潘大临诗句“满城风雨”的苍茫意境,抒发对潘大临英年早逝的哀悼之情和对其身负奇才而不得志的惋惜之情;但选用的意象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第一首,选用“黄花”的意象,描写“赤壁”的胜景。黄花,即菊花,紧扣时间节令,凸显菊花的傲霜斗艳,寄托遥深。赤壁,点明地点;而“雪浪涛天”,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词意,言简意赅,令人遐想。从“无奈”“恼”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令人西望忆潘郎”一句,直抒怀想朋友的深情。第二首,选用“武昌柳”的意象,描写武昌秋柳“垂垂老叶半青黄”的景象,借以渲染诗人“不见修文地下郎”的哀伤之情。第三首,选用“孤雁”的意象,描写其“不成行”的情景,借景怀人。昔日兄弟二人吟诗作赋,何等亲热;如今弟在兄亡,多么孤单。斯人,此人,指潘大临。小冯:也称小冯君,汉时冯奉世的儿子冯野王和冯立兄弟俩先后为上郡太守,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后用遂以“小冯”称誉他人之弟,这里指潘大临的弟弟潘大观。孤雁:孤独的大雁,也形容孤独的人,这里比喻潘大观。三首诗中意象的类型也不一样,前两个意象“黄花”和“武昌柳”为描述性意象,后一个意象“孤雁”为比喻性意象。
    “满城风雨近重阳”是平民诗人潘大临的一句残诗,引起了同时代和后世众多诗人补璧的冲动,不仅是谢无逸,南宋方岳、刘辰翁、吴文英,元代倪瓒,清代虞景璜乃至现当代诗人常有续作,千百多年来,嗣响不绝,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堪称奇观。
                                                    (余国民)

                   如梦令·思情
                   ·周邦彦

     尘满一絣文绣,泪湿领巾红皱。初暖绮罗轻,腰胜武昌官柳。长昼,长昼,困卧午窗中酒。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少年落拓不羁,后因向宋神宗献《汴都赋》万余言,被擢为太学正。出教授庐州,知溧水县,还京为国子监主簿。徽宗时先后任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仪礼局检讨等官职。徽宗颁布大晟乐,召周邦彦提举大晟府。不久,知顺昌府,徙处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律细密。词风浑厚和雅,富艳精工,极铺陈之能事。词集名《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词,在唐、五代乃至北宋前期,一般只有词牌,没有题目。人们在引用某词时,常常以词中首句称之,比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里的《如梦令》便是词牌名。据当今写词、编辑、评奖时比较通用的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记载,此调本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制,初名《忆仙姿》,苏轼觉得词名不雅,改为《如梦令》,因庄宗此词,卒章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思情》,是题目,揭示了该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的小令。全词一气贯通,人物形象生动而逼真。这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官道旁,急切地盼望着郎君的归来,然而回报她的只有满身的泥土和湿透衣巾的泪水。呆了一个上午,直到午间,她才失望地回到家中,借酒浇愁,一醉方休。一、二两句,写女子身上的锦绣沾满了尘土,围在脖颈上的丝巾浸透了泪水。何以如此?题目中“思情”二字便透露出些许信息。絣,读若“崩”,用杂色线织成的布。第三句,继续写女子的服饰、装束,从“暖”“绮罗”等词语中,透露出女子贵妇的身份。第四句写女子的纤柔娇媚的形态。武昌官柳,典出《晋书·陶侃传》,后人常用武昌官柳比喻女子纤细的腰肢。这里的“武昌官柳”,是一个比喻性的意象,其柔美的形态,足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最后两句,写女子失望归家后的情状。“长昼,长昼”,是《如梦令》中固定的叠句,意思是,长长的白天,长长的白天,困卧在窗下。中酒,指饮酒过量。词短情长,我们不得不佩服词作者构思、布局和用语的高妙。透过寥寥的三十三个字,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位女子因思念亲人而瘦损的腰肢,更能体会到她那一颗饱受相思煎熬的痛苦的心。
                                              (余国民)

                      临江仙·席上和呈中散兄及吴令
                             宋·葛胜仲
     宝观岧峣飞雉堞,登临恍欲升仙。野桃官柳衬吴天。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 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凭谁都卷入芳尊。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葛胜仲(10741144),北宋词人,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晚年寓居丹阳。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宣和年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闻名于时。宣和四年(1122)五月,词人调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建炎四年(1130),复知湖州,岁大饥,发官廪赈济于民。绍兴元年(1131),致仕,居湖州,直到73岁终老于此。卒谥文康。有《丹阳集》。
    《临江仙》作于词人第二次担任湖州知州时。湖州自古以来为宜居之地,有元代诗人戴表元《湖州》诗为证:“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也是南渡以后江浙文人经常聚会之地,词人在湖州期间,与闲居卞山的诗人叶梦得常有往来,月下泛舟,吟赏烟霞。这首词便是这样的作品,登高临远,游玩归来,推杯把盏,互有唱和。这次宴会上的诗朋酒侣,还有某中散大夫和吴地某县令。这是一首即席之作,也是和韵之作,描绘了湖州一带优美的山水胜景,尽显文人墨客的风流儒雅,也流露出回归田园的隐逸情怀。词的上片,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先乐后悲,虚实相生。华美珍贵的楼台高峻巍峨,城墙翘角欲飞,登高临远,恍若升仙。放眼望去,野外无人看管的红桃,官家栽种的绿柳,衬托着吴地浩渺的蓝天。阳春三月,梦里水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观,指楼台。岧峣,高峻的样子。雉堞,指城墙外侧的垛墙,泛指城墙。官柳,官家栽种的柳树,典出《晋书·陶侃传》。然而,在这令人畅快的春风中,寒食将近,不由得不产生一缕悲情。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封绵,指晋文公为介子推封绵上田之事,比喻功臣未能及时受到封赏。词人借古人而言情,隐约流露出所谓“遗恨”。下片写想象中的景物,表达归隐之情,以虚为主,富有张力。听说此去东海才两里路远,那里白浪滔滔,简直能与天相连。请谁人把东海的白浪卷入这精致的酒杯?东溟,即东海。二里,极言其近。芳尊,精致的酒杯,也借指美酒。如纳兰性德《金缕曲》:“生怕芳尊满,到更深迷离醉影。”词人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夸张的手法,景象何等开阔,构思何等奇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既然东海那边那么壮观、惬意,何不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像司马相如一样,称病闲居。靖节,即陶渊明,东晋大诗人,曾私谥靖节徵士。消渴,同“文园渴”“文园病”。文园病,是一种消疾,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常有消渴疾”,因此称病闲居。如吴虞《谢素卿自灌县寄雪梨兼呈玉叔》诗之四:“甘芳也抵金茎露,解得文园渴病无?”结句中的“欢”与“解”字,一扫上片的“遗恨”,归隐之情,油然而生。
    用典故抒情,是本词的一大特点,如“官柳”“封绵”“靖节”“文园”,用语简洁,意蕴丰富,阅读欣赏时需用心领会,方得正解。
                                    (余国民)
                                 竹马子·
                                 宋·曹勋
    喜韶景才回,章台向晓,官柳舒香缕。正和烟带雨,遮桃映杏,东君先与。乍引柔条萦路娇黄照水,经渭城朝雨。翠惹丝垂,玉阑干风静,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潜旧隐,忆隋堤津渡。三眠昼永凝露更许黄鹂娇语。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待放教婆娑,如眉处、笼歌舞。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南宋大臣。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招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罢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
竹马子,词牌名,又名竹马儿,源自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双调,104字,仄韵,是柳永的自度曲,代表作为柳永的《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如题所示,曹勋的这首词为咏物词,咏柳抒怀,通过对柳的形态、色泽和习性的描绘,抒发词人爱春与惜春的情怀。
上片描绘柳的香、形、色,缘情写景,以实为主。多么高兴呀!春天刚刚到来,章华台的柳树吐出了嫩芽,武昌官柳散发出缕缕清香。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的离宫,位于潜江(今属湖北)龙湾。章台,又指战国时秦宫中台名。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中说:“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宋人赵长卿《》这里指代柳。官柳,也称武昌柳。开篇扣题,连用两个典故,写出此柳的不一般;一个“喜”字,饱含情感。以上正面写柳,接下来,侧面烘托。这柳,含带着烟雨,遮映着桃杏,多亏了春阳给了她这般活力。东君,太阳,也指掌管春天的神。以下写柳的形态与色泽。柔软的柳条,萦绕在路旁,招引着人们;倒映在水面上的娇黄的柳叶柳枝,清新可爱,如同一场朝雨刚刚洗过。风停了,青翠的柳条倒垂下来,有的飘拂在汉白玉的栏杆上,有的轻轻地搭在那里。渭城朝雨,暗指春雨中的柳树,出自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下片侧重写柳的习性,即景抒情,实中带虚。过片展开联想,陶渊明隐居的地方,那里有五柳先生;在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河堤和渡口,更是栽满了杨柳。看来,大地广袤,不分南北,柳无处不在。柔弱的柳条,凝结着露水,在风中不时地摇摆起伏;快乐的黄鹂,婉转地歌唱。怕只怕天气渐暖,柳絮飘飞,到时候像雪片一样堆积在窗台。倒不如就让她放纵一回,眉开眼笑,开怀放歌,婆娑起舞。三眠,传说汉苑中柳树一日三起三倒,如人一日三眠。如李商隐《江之嫣赋》云:“岂如河畔牛星,隔岁止闻一过;不比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
    词的篇幅有短有长,历来词人的写作实践告诉人们,长调宜用铺叙的手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本篇写“柳”也是这样,多方面展开描写,虚实结合,色彩明丽,一唱三叹,痛快淋漓。
                                                (余国民)






欢迎光临 诗词太姥 (http://wdtmsc.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