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标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12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3-7-10 05:59
标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12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7-13 11:00 编辑

象外之象】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语见唐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作为文论概念的象外之象,从创作言,前一个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的有形意象,后一是作者借助具体意象的象征或暗示而创设的一个无形的虚幻景象,或者说是在审美体验中一度显现的美的境界。《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说一切物象的本体和终极是超乎感官所能感觉的具体物象之外。又《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这进一步指出,语言文字只能表述人的感官经验所把握的物象,一般思维所把握的只是事物的粗迹,而事物的本体即道,则超越了人的感官和一般思维,只能静观默察,体悟妙契。皎然《诗式》称诗歌创作须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之思。
言意象】古代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作者对于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探索。这里首先指出,虽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语文辞的表达有限,而人类的思维想象之意无尽,但是作《易》圣人的心意还是可以被了解的,因为他通过立象(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手段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设立八卦和六十四卦来全面反映各种事物的真假虚实,再在卦下加以言辞说明,这就说出了全部要讲的话了。””例如《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烛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言不尽意】古代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虽然《易系辞传上》早就称引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但《易系辞传》实际是以此为导语而发为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论。因此,哲学与文学上的言不尽意论,实际上语出于《庄子天道》篇:世之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意思是说,书籍文辞之所以可贵在于记录了语言,语言之可贵在于反映了人的情意,然而人的情意的产生,随具体条件而变化,其思维想象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这又不是具有物质外壳的语言所能充分、全部表达的,因而其中究竟保存多少作者的真情实意,是很难说的。不可言传的客观事实。正如现代语言学家所指出,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语言只表现一般的东西,而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却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自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道家的言不尽意之说,虽然不可能排斥不可知论的唯心成分,但却也有其一定的科学根据,所以陆机《文赋序》有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叹。
得意忘言】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意谓语言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故高深微妙的见解只有忘言之后才能体会。语见《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宋严羽论诗家妙处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们强调文艺不可执著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而要冥思玄想、深人地探求并体会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同样在创作上也就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形似,当追求其内在的神韵,有寄托,有深意,做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言意之辨】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魏晋玄学关于言意之辨的讨论,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主张言不尽意,以三国时荀粲为代表,不过他是继承《庄子》之说加以发挥的。《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认为人的认识,对于宇宙本体——道,是无能为力的,思维难以认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另一派主张则相反,倡言尽意之说,它源于《易系辞传》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认为言可尽象、象可尽意,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言象符号具有不可限量的表意功能,因而是传播思想、指导实践的有效方式。他辩证地论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意是内容,是思想认识的成果;言与象是的不同层次的载体,是表意的符号形式和物化手段。因而肯定了言、象可以尽意。
音象意】古代诗学概念,是对诗歌音律声韵、设色构象和立意内蕴三者的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有三要,曰: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包括诗歌音律方面诸种因素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指诗人借助词采之美摹绘物色景象。指作品立意和内蕴。他说:诗缘情而生,而不欲直致其情,其蕴含只在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善写意者,意动而其神跃然欲来,意尽而其神渺然无际。
以意逆志】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这是孟子提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的方法。,迎也。是文采,是言辞,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分析以意逆志云: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蕴于内者,曰。总之,孟子的以意逆志,是要求全面而正确地分析诗人诗作,评说诗歌作品,不能望文生义,或是仅仅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而妄加雌黄,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知人论世】古代诗学概念。孟子称知人论世是为了尚友古人。今人朱自清《诗言志辨》认为孟子所说,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颂诗’‘读书知人论世原来三件事平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而鲁迅的理解阐释则更为精辟,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欢迎光临 诗词太姥 (http://wdtmsc.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