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标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35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3-7-20 06:02
标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35
【妙悟】古代诗学概念。讨论有关诗歌创作形象思维中的有关灵感问题。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一词由“妙”与“悟”两个词素组成。“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原是道玄及佛学中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后引入诗歌美学而具特殊审美意蕴。而“妙悟”之“妙”,正是指出了“悟”这一广泛运用于哲学领域的特殊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活动中所独具的审美内涵,使“妙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维方式。近代章炳龋《小学答问》云:“妙有二谊,一为美,《广雅》:‘妙,好也。’一为微……汉世多言微眇。”《老子》一章早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话,说明“妙”不仅是美好,而且是支配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过与一般的规律不同,它是精微奥妙,莫可名状,却又确实存在,只能强名之为“妙”。至于“妙悟”连称构成一词,佛学早有,如《肇论•涅槃无名论•妙存》云:“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即在于真。”严羽的“妙悟”说虽然可能据此引发,但却直接用之论诗,并赋予其新的特殊的审美涵义。他认为“妙悟”是诗人把握诗歌审美特质“兴趣”的关键,是人们学诗、作诗以及赏诗的必经之路。今人钱钟书《谈艺录》云:“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人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所以学诗必须树立“真识”,熟读汉魏古诗到唐宋诸大家代表诗作,认真体味辨别,才能明白诗家三昧而恍然大彻大悟。一旦艺术之真是非了然于胸中,则由渐而顿,灵感纷至沓来,“妙悟”不求自至。
【旨冥句中】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诗僧皎然《诗式》卷二:“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冥,幽深貌。
【以少总多】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文对于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反映,并不是纤毫俱足的机械摹仿。就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将情貌传达无遗。因此,诗文创作往往要对所反映的情貌加以取舍藏露。或者说,诗文的艺术就是取舍藏露的艺术。所谓“情貌无遗”。 “以少总多”的创作意愿,实际上已埋了了后世所谓“艺术典型”命题的理论因子。但“以少总多”绝非少与多的任意排比组合,它是辩证法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刘勰“以少总多”的提出,正是对前人经验总结的结果。“以少总多”的具体内涵,就是“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熔裁》)。前者是根据内容需要对题材进行精炼取舍,典型深刻地反映生活,所以《事类》篇主张“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具体形象是个性,高度概括是共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曲尽情貌。如李白《静夜思》,是以一轮明月之“少”,传写普天乡思情貌之“多”。“以少总多”,兼顾个性与共性两面,才能取得“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澄淡精致】古代诗学概念。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学哉?”“澄淡精致”作为一种风格,它主要是指情趣的淡远和语言的洗炼。王、韦的山水隐逸诗,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以描写山水自然、乡村生活作为精神寄托,因此在创作思想上受佛老“言不尽意”、“言为意筌”论启发不少,于是大量运用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来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澄淡,不是淡乎寡味,而是味淡而永。 “澄淡”之所以淡而有味,是因为它将深沉的人生感慨化为淡远的山水色彩,将浓烈的人间烟火变为清新的自然生命,所以,“人但见其澄淡精致,而不知几经淘洗而后得澄淡,几经熔炼而后得精致”。但精致不是精雕细刻,不是浓妆艳抹,而是洗尽铅华、言随意遣。精致,不崇尚夸饰,也不追求铺张,它是脱口而出,自成精美。澄淡精致的风格,非外貌腔调的摹仿能成,作家首先得有濯足清流、尘念俱消的胸次,然后方见文学创作的功候。
【咸酸之外】古代诗歌审美概念。司空图论诗重辨味,他在《与李生论诗书》里说:“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他以此为比喻,说明作诗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全美”即谓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能以精美的外形,包孕无尽的神味,或者说,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令人反复品味,愈久不忘。
【韵致】古代诗学概念,是“韵外之致”的简称。韵外之致”,是指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能咀嚼出诗的醇美馀味。在他看来,诗要达到有“韵致”,必须写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而不浮”,是指诗歌的形象可感,涵蕴丰厚,历历如在眼前,使人倍感亲切;“远而不尽”,是指诗歌的境界超远,言所不追,思与境偕,馀味无穷。北宋梅尧臣说,诗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隐秀】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刘勰《文心雕龙》有《隐秀》篇,其言有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谓之隐。秀以卓绝为巧,即篇中有警策高卓之句,能产生“动心惊耳”的艺术效果,谓之秀。晋人王赞《杂诗》之句云:“‘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搏旅之怨曲也。” “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并以为隐秀即梅圣俞所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意。
欢迎光临 诗词太姥 (http://wdtmsc.net/)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