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南风 于 2018-11-6 08:35 编辑
挑夫与茶亭 2016年旧作曾刊登在市退教协《晚晴》上 点头妈祖宫靠近海边,旁边的沙滩上,几株盘根错节的大榕树,郁郁葱葱。离榕树不远的海边,有两处用块石砌成的小埠头。大潮渔汛期,潮水拍打埠头,涌起阵阵浪花,发出“哗—哗—”的潮声。从沙埕、浙江等沿海开来的一条条舢板、一张张帆船都挤集在点头埠头边。埠头上十分繁忙,满身汗渍和鱼腥味的搬运工忙着把一筐筐大黄鱼、鲜带鱼、小虾苗等海产品从船仓里往岸上搬,又忙着把海鲜抬到渔行,由渔行赶鲜发货或先腌制再批发到管阳、柘荣和泰顺等地。 旧时,没有公路车辆,货物全靠肩挑人工送。挑夫是专门干此行当的,通常是五六人一伙。夏天竹笠草鞋、袒胸露背的。冬天则是毡帽手套,破棉衣卫生裤。他们肩膀大都有布披垫,特制的竹扁担中间套个小箍,拄脚底下包有铁头。赶送鲜货时,都得从半夜出发,一担货二百来斤,小跑二百来步,最前边一个挑夫头用拄脚下铁头在石板上“呯”得一声,大伙同时停下休息一二分钟。领头又“呯”得一声,大家整齐动身。 古代的驿道,五里或十里就有一所路亭。老祖宗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路人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停”字是由“人”和“亭”靠在一起。汉字蕴含着深刻智慧和玄机哲理。凉亭是歇脚纳凉的地方,亭中有靠背长凳,亭边有茶水缸,亭柱挂着竹烟筒,亭內有卖糕饼烟酒的小摊。挑夫们整齐的把货担用拄脚支撑着靠在亭边,吃顿用艾草包的冷饭,用手往嘴角一抹,喝口亭里免费的茶水,抽袋烟,休息十来分钟又要出发。这样停停赶赶,一百多里路,当天就可以把货送到,晚上摸黑回家。 点头通外地有三条驿道,一条过街头顶,经三宝岭、倪家地往白琳方向。沿路有街头顶亭、三宝岭亭、倪家地亭、一直到白琳寨亭。一条往桐山方向,经观洋、半岭、大山下和宝庙往福鼎城关。路上有观洋亭、半岭亭、王孙亭和宝庙亭。另一条经孙店、后坑、大坪、柏栁通往管阳、柘荣方向。路上有后坑亭、马冠亭、大坪亭、双头溪亭、小横溪亭、后井亭直到管阳。从大坪分路经举州亭到翠郊、高山、长岐一带。 点头境内多数凉亭经百多年风风雨雨,还得以保存下来,但一部分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已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旧时凉亭,如后坑廊桥亭,木质结构有顶无墙的。马冠亭、举州亭和双头溪亭,砖木构建圆门围墙开窗式。造形有四角、梅花、八角形。有的屋檐尖角向上翘起,亭柱上题有对联。 现在点头境内交通便捷,公路纵横,铁路穿境而过。昔日凉亭中的喧闹,已是烟消云散,而今满目荒凉。剩下几条古驿道,已然篙草乱石,随处枯枝败叶。旧时的埠头没了,埠头下全是鳞次栉比的楼房。饭后茶余,也极少人会谈及埠头、驿道和凉亭了,只有耄耋的挑夫还追忆着它旧时的繁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今非昔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