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柳诗话 -开栏的话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09:1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武昌柳诗话
                   余国民
    开栏的话
   武昌柳,又称武昌官柳、官柳、陶公柳、西门柳、先生柳等。“武昌柳”的名称起始于晋代,发展于唐宋,延续于明清,以至于当代,显出深厚的人文内涵。据《晋书•陶侃传》记载:()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以后泛称植于武昌的杨柳为“武昌柳”。
  “武昌柳”是鄂州地区一种著名的风物,一张亮丽的名片,晋朝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并且寄托了人们的种种情思。千百年来,“武昌柳”成为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意象。为了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提振民族精神,本报决定开辟“武昌柳诗话”专栏。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古典诗词中,选取有关“武昌柳”的诗词作品若干首,加以赏析,以飨读者。

              寄阮郎
               隋•张碧兰
           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
           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
   张碧兰,隋代女诗人,生卒年和事迹均不详,有《寄阮郎》诗传世。
   阮郎,原是一个人物典故,其原型人物是指汉代的阮肇。据南朝宋代刘义庆《幽明录》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构成一段奇缘。后来诗文中常用“阮郎”指代情郎,宋词中有一词牌叫《阮郎归》。《寄阮郎》是女诗人寄给她的情郎的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诗意芳馥,言短情长,寥寥四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玩不尽其缠绵温润之意。
起句,“郎如洛阳花”,把情郎比作洛阳花。大家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花”在唐宋时专指号称花王的牡丹花,或者说,是芳华美丽、雍容富贵的代称。这里用来指男性,可见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阮郎,必定是风度翩翩、颜值极高的美男子。次句,“妾似武昌柳”,以“武昌柳”自喻,用意也极为佳妙。自晋代陶侃在武昌种柳之后,“武昌柳”在诗歌中已为常见的意象。杨柳婀娜多姿,到了春天,柳眼舒青,柳眉展翠,柳条千丝万缕,萦人情思。她飘拂在水边楼阁之旁,掩映在月下亭台之际,呈现出一种娇美的姿态。在这里,女诗人以“武昌柳”自况,塑造出一位温婉多情、缠绵柔美的思妇形象。对此,明代状元、诗人和学者杨慎《升庵诗话》评曰:“真花月之妖也。”用“花月之妖”四字评价“武昌柳”这一意象,便是暗喻性的意象批评。“妾似武昌柳”,其依依之态,无尽之情,自不难想见。然而,郎居洛下,妾在江南,分居两地,相隔千里,此时也只能共“惜春风”了,脉脉柔情,殊难自遣。最后两句,“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遂成极情之语。而无限缠绵悱恻之春思,更使人玩味不尽。未得携手,此情便如此浓烈,那么携手之后呢?其情致之深长,心境之喜悦,更当不言而喻。而句中“何时”一词,又充满多少深情的期待!
此诗儿女情长,似为初恋即以分别之作。女诗人的情郎得此佳作,自当低徊于鸾笺寸楮之间,而情难自已矣。
                                    

             溯江至武昌
                唐•孟浩然
          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
          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
          残冻因风解,新梅度腊开。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年青时喜好节义,济人患难,有古人之风。孟浩然在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读书作诗。四十岁时才游历京师长安,相传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浩然当即朗诵《岁暮归南山》,有“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因放还未仕,其后漫游吴、越、湘、闽,但他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家乡隐居。他一生没有做过官,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诗人。著诗二百余首,有 《孟浩然集》。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后岁晚归家溯江而上到达武昌时所作,其内容主要是写沿途所见的武昌风光,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首联,第一句“家本洞庭上”,交代诗人的家乡所在。诗人的家乡襄阳在汉水之滨,这里说成“洞庭上”,是就大致的方位而言。第二句点名本诗的主旨,“归思”二字,即为诗眼,诗意显豁,总领全诗。思,读去声,名词。一个“催”字,催促,急切,表达出急于归乡的迫切心情,开启下文。颔联抒情,情中有景。“客心徒欲速”主要写情,既照应上句“归思催”,又为下文伏下一笔。年关将至,客心思归,人在旅途,巴不得早点回家。可是,天不遂人愿。这里的“徒”字,准确地表达出“欲速则不达”的心情。下句“江路苦邅回”主要写景,巧妙回答了“徒欲速”的原因。冬天的长江水位很低,溯江而上的道路并不顺利,弯转曲折,难于行进。一个“苦”字,下得很重,人在囧途,江路艰难,心情郁闷,苦不堪言,简直是“山重水复”。颈联写景,景中有情,可谓“柳暗花明”,苦尽甘来。残存的冰冻因为春天的暖风而融解,新鲜的梅花渡过腊月将在枝头绽放。看到残冰解冻,新梅开花,诗人的乡心不禁为之一振,喜从中来,家乡越来越近了,怎不叫人心花怒放!这一联与上一联一“苦”一“乐”,在情绪上形成一个转折,一个对比。尾联写景,以景作结。诗人边走边看,边思边想,你看,那著名的武昌官柳,柳干苍劲,柳枝飘拂,正在吐出新芽,隐隐约约地,掩映着长江边上的亭阁楼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严寒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清晰可闻。柳枝吐芽,预示春天的到来。这里仿佛一幅特写,在全诗的末尾勾画出“武昌柳”的形象,突出了冬天“武昌柳”这一意象独特的风姿,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行看武昌柳”,按律,应为平平平仄仄,但这是一个拗句平平仄平仄,句中自救。“武”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这是“拗”;“昌”应用仄声却用了平声,这是“救”。看,读平声。全诗音律和谐,第二、三两联自然成对,颇为工整,并无斧凿之痕,表明近体诗到了盛唐特别是王维、孟浩然时代,已经非常成熟了。
                                             

               晚泊武昌
                    唐 •钱起
             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
             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唐玄宗天宝十年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肃宗时曾任蓝田县尉,代宗时官至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风格清丽。名篇有《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名句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有《钱考功集》。
   此诗是诗人路过武昌时所作。诗题“晚泊”二字,含义颇丰,既点明了此次旅行到达武昌的时间是在傍晚,同时也交代了此行所凭借的交通工具是船。开头两句意思是说,傍晚,我将船停靠在武昌城外的长江边,弃船上岸;来到渡口旁边一个亭子里,晚风吹拂,稀疏的柳枝轻轻地摇摆。首句叙事,回扣诗题。次句便是写景,津、亭、柳、风,一句四景,要言不烦,其中津口、亭台、晚风这三个意象是略笔,而“柳这一意象才是主笔。因为“柳”,或者说“杨柳”,才是江南武昌特有的风物。柳,杨柳,在偌大的中国大地,其名声之大,除了历史名城扬州(扬,通“杨”),恐怕就要数江南武昌和岭南柳州了。后两句紧承上句“柳”字而来,展开叙述和回想,在寥寥可数的文字中,对“陶公柳”寄予了深切的挚爱之情。原来,那株株柳树是晋代的陶侃亲手栽种的;至今,人们还常常记起他的名字。
   这首小诗,短短四句,二十个字,主要选取了“陶公柳”这一核心意象,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不着色彩,用一个“疏”字,勾勒出暮冬或早春“陶公柳”的形象;用一个“忆”字,抒发了诗人对陶侃的赞颂之情。
                                             


              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


                           唐•杜甫

                    凭高送所亲,久坐惜芳辰。
                    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
                    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天际伤愁别,离筵何太频。       
  杜甫(712770,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有《杜工部集》。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流亡梓州期间。郪城,也叫郪王城,古郪国的都城,故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郪江乡,唐时属梓州。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的对象有二,一是李判官,二是武判官,诗人对他们称兄道弟,可见关系比较密切。首联,开宗明义,点明主旨。“送所亲”三字,照应诗题,进一步表明送者与行者的兄弟关系。“久坐惜芳辰”,直抒惜别之情。“久坐”者,恋恋不舍也;“惜芳辰”三字,既见别情之浓,又有总起下文的作用。颔联,一水一山,虚实相生。朋友要去成都府,过郪江,走岷江,一路涉水,岂无风浪之险?这是实写,也是忧虑,表达的是愁情。然而,他山有春,这是虚写,也是宽慰,表达的是可乐之情。一愁一乐,相映成趣。颈联写景,景中有情。紧承上句,选用“野花”和“官柳”两个意象,具体写出可乐的情景。春天到了,随到哪里,野花都在开放;柳树成行地吐出了新芽。这难道不是值得快乐的事吗?著行,同“着行”,作行或成行的意思。这两句诗,是鼓励朋友,要适应新的环境,要学这满山的野花和江边的官柳,到处都可以开花、生长。尾联,陡然一转,直抒胸臆,悲愁怅惘,更进一层。送别之地,不说天府,而说成“天际”,离别之愁,更添几分。“何太频”三字,惜别情景,倍觉悲伤。兄弟二人,俱往成都,故曰“太频”。从中也可以体会到战乱的频繁,送别的习以为常吧。杜甫的沉郁诗风,于此可见一斑。
   纵观杜甫的一生,由北而南,颠沛流离,最后,和屈原一样,在洞庭湖流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其实他并没有到过武昌。诗中所写的“官柳”,只不过是借用了这个意象而已。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其一,用“官柳”与“野花”作对仗,极为工整,就像“野梅”对“官柳”一样,自然天成。其二,杜甫生在中原,此时身在四川,顺手拈来“官柳”这一意象,足以见得“官柳”的名声之大。                                            

            
           续韦蟾集《楚辞》句
                唐 武昌妓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武昌妓,姓名不详,是当时从事歌舞的女子,即歌妓。
   韦蟾,字隐珪,晚唐诗人,大中七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丞。有一次,他察访鄂州,离去时当地官员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韦蟾用笺书写了《楚辞》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二句集成的诗句,请座上宾僚续成此诗。一位歌妓泫然起曰:“某不才,不敢染翰,愿口占两句。”歌妓首先续成,满座无不叫绝,一时传为佳话。
   《唐诗别裁》称此诗道:“上两句集得好,下两句续得好。”
   先说韦蟾的集句。熟读古典诗词的人,触景生情时,往往会有诗人词家的名言警句涌上心头,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但是将不同出处的诗句,“集”拢来而成新作,很难浑成佳妙。韦蟾的这两句集得好,首先,在于取用自然,对于当前情事非常切合。为他设宴饯行的宾僚是那样重情,而将要离别的人是那样依依不舍,都由这两个名句很好地表达出来。其次,是取用中又有创新。这两句原来并不整齐。“悲莫悲兮生别离”本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七言句,因为“兮”字是句中的语气词,很虚,用作七言句则将虚字坐实。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共八个字,集者随手删去一字,便成为了标准的七言诗句。这种“组合法”,不拘泥现成的句子,已含化用意味。其三,这两个古老的诗句,一经整合,不但语气连贯,语意明晰,而且连平仄也大致协调。既保存了古意,又符合诗律,可谓妙手偶得。“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这是送行者的语气,自当饯行者来续之。但这两句诗出自屈原、宋玉这样的大手笔,集在一起又是那样浑然天成;而送别情意俱在言中,续诗弄不好就成狗尾续貂了。
   再说武昌妓的续诗。首先是自然妥帖,没有刻意制作之嫌。韦蟾的集句主要是抒发当筵之情,而歌妓的续诗则是咏目前之景;集句的手法是“赋”,而续句的手法是“兴”。由于集句已具送别的情意,语似尽露;采用“兴”法以景结情,水到渠成,恰好是一种补救,这里由情到景,虚实相生,使意与境珠联璧合,情与景融为一体。“武昌”“新柳”“杨花”,不仅点名时间、地点和环境,而且渲染气氛,使读者深深体会到宴席上主宾双方浓浓的别离之情。其次,意象优美,语意深婉。杨柳依依,以“武昌柳”写离情,已包含依依惜别的意味;而“杨花扑面飞”,境界更为新奇。一向脍炙人口的宋词名句“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即脱胎于此。“新栽柳”尚且飞花扑人,情意依依,座中故人又岂能无动于衷呢?同时杨花扑面也含有春归之意。“不见”“无限”等语,对于加强咏叹之意,也有点染之效。           
   这首小诗将集句与续作链接在一起,不露痕迹,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实为难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3:19 , Processed in 0.1901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