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6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9:4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7-13 11:09 编辑

气势】古代诗学概念。气胜势飞,合沓相属。” “气势原是兵家用语,指士气军势排山倒海,锐不可挡。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提出写文章即体成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又认为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唐李德裕《文章论》说: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惚恍而来,不思而至。这也就是说,灵气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 “空灵,即为灵气。在许多场合,灵气又往往近似于神气。然而细细辨之,两者各有畛域。神气有贯注之效,灵气呈妙行之致。贯注,故有突破放射之喷口,如东山朝阳,霞光万道,又如画中丽人,以目传神。妙行,故无东西南北之定所,如风起蘋末,不期而来,又如朵云出岫,无求无意。偏于旺,故传神写照,目光如炬;倾向淡,故远引若至,临之己非。
清气为诗】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元刘将孙《彭宏济诗序》云:天地间清气,为六月风,为腊前雪,于植物为梅,于人为仙,于千载为文章,于文章为诗。冰霜非不高洁,然刻厉不足玩;花柳岂不明媚,而终近妇儿。兹清气者,若不必有,而必不可无。他认为清气之于诗是不可缺少的,诗中若无清气便不足观。此清气如人中之仙,花中之梅,其品极高,其表现或简远,或低黯,或古雅,或怪奇,或优柔,或轻盈,总之绝无一点尘俗气。【势】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是在意境等范畴之下,与风骨气象等处于同一理论层次。在诸多文艺样式的创作中,指人们借助语言文字或声音节奏,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而展现的艺术节律或变化动态。既是构成文艺作品整体美的审美要素,同时又作为审美鉴赏和艺术评价的一种特定标准。刘勰《文心雕龙》专设《定势》篇,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兵书《孙子》有《势》篇,谓战势不过奇正。”“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如《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是由作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的的流动、贯注而形成的节律。相须为用,灵活多变而相机制宜,蕴含着艺术活动中的动态美。
】古代诗学概念。如《文心雕龙宗经》篇云: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所用之,则是纯粹的审美概念。在此之前,原指物质的气味,及其刺激人引起生理反应的味觉。载晏婴论和与同异时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可见的审美意义日渐增加。
韵味】古代诗学概念。一般指自然含蓄,天机活泼,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而馀味无穷的独特审美境界。发展到司空图,并举成文,明确提出了韵味说。所称韵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须有生动、空灵的审美意象;一是具备含蕴无限、馀味无穷的全美或称醇美”——即本体之美的审美品格。
滋味】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文心雕龙声律》篇:吟咏滋味,流于声律。其实,滋味一词,早已有之,原指美味食品给人的味觉体验。如《管子戒》云: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提倡滋味,首先就要求诗人自己必须全身心地沉浸于审美愉悦之中,创作出动人的作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明项穆《书法雅言》论书有老少云: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
至味】古代诗学概念。指诗歌中某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原是一种人的生理味觉。大力提倡至味以论文艺的是苏轼,其《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至味无味】古代诗学概念。指艺术美的本体,或作品最高审美境界的终极本原,也指的自然而完美的体现。他们认为无味之味,是的本原、极致,它超越了人们感官所能感知的,而达到了滋味的本体,也即与无形无声、无痕无迹的大相通。
意味】古代诗学概念。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大抵句子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可见,既有,又有,才能称有意味。诗要写得有意味,胸中应有新意。蹈袭窠臼,拾人牙惠,人人生厌。有新意,还须巧妙构思,将新意浑化,才耐人寻味。
情味】古代诗学概念。情味相当于情趣。《人物志九征》;见乎声色,发乎情味。诗中有情,也并不决定诗中就有情味,抒情若直泻而下,让人一览无馀,就无味可言。情思若是枯涩直硬,则味同嚼蜡。所以,要做到诗有情味,抒情必须含蓄曲折,给人留下咀嚼的馀地。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对此所感,是喜是悲,是乐是愁,全不道破,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经验去体会去咀嚼,情味故在其中。情味,须自然而然,不能做作仿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0

好友

295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3-7-5 09:43:26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收起来了:)
安以简,疏以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2:59 , Processed in 0.1884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