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34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05:55: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7-20 05:59 编辑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古代诗学概念。唐白居易关于诗歌特点的表述。其云: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根情,指诗本因情感激动而作,又以情感打动人心,情为诗之根本;苗言,指情动而发为言辞,言为诗之苗;华声,指诗的语言富于音乐美,易入人耳,声为诗之华(花);实义,指诗之归宿在于通过动人的情感、悦耳的声音,使听者了解其意义,义为诗之果实。凡有生之物,都有情感,都爱听悦耳的声音,故都容易为诗所打动。如《策林六十九采诗》云: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孤怀孤诣】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明谭元春《诗归序》云:夫人有孤怀,有孤诣,其名必孤行于古今之间,不肯遍满寥廓。而世有一二赏心之人,独为之咨嗟傍皇者,此诗品也。” “孤怀孤诣一方面指诗人与众不同,有独特的情怀志尚和心灵追求,诗歌就是要表现人类精神的这种独特性。因此,字含有表现个性和追求创新的意思。另一方面,它又指诗人洁身自持、孤傲不屈的品性。孤怀孤诣以貌似回避现实的形式表现了抗俗的志操。从这种孤高的心襟孕育出的诗篇,往往在清冷幽澹的体貌下,蕴含着莹洁奇傲的情愫。
无色无著】古代诗学概念。形容诗歌空灵、清远而不粘滞的艺术特征。语出明谢肇淛《小草斋诗话》云:诗境贵虚,……诗情贵真,……诗意贵寂,……诗兴贵适,……诗无色,故意语胜象,淡语胜浓;诗无著,故离语胜即,反语胜正。”“无色是佛家用语,色指物质现象,无色即是指虚空无边、无固定处所、无物质、无形体的境界。总之,他提倡的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是非是的风格或意境。本此论诗,他不但反对公安派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的浅率之弊,也批评七子派堆垛铺叙、故为俊语的夸辞之病。
虽颂皆刺】古代诗学概念。意谓诗歌中的颂诗,不止于歌颂,还可以含有讥刺之义,即通过赞美古代的盛世来讥讽当时社会之不足。语出明陈子龙《诗论》。自《诗大序》提出美刺之说,历来论诗者均无异辞。陈子龙作《诗论》专辩此说,认为美刺之说古人行之易,今人行之难。而后世则不然,由于世衰道微,不恰当地称引盛德,即是谄媚;而若慷概陈词,讥切当世,则又朝脱于口,暮婴其戮。陈氏指出在乱世美无可美,刺则有所不能,直接地表达诗人的美刺是不行了,但还有另一种曲折的表达方法,即通过赞美古代的盛世来讥讽当今社会的不足。由于这一类作品的表现得比较含蓄,后之儒者遂把它解释为美、为颂。【典远谐则】古代诗学概念。以典远、谐音律、丽以则论诗,语见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被后人概括为谈艺四言。典,语言典雅,指取儒家经典和正史的语言入诗。远,味外有味,意境清远。他以绘画为例,画潇、湘、洞庭,不必蹙山结水,意不在渭城车马,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嗒然,此诗旨也:次曰远。这是他主张的神韵说的主要内涵。谐,指诗歌音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则,法则,法度。昔人云:《楚词》、《世说》,诗中佳料,为其风藻神韵,去《风》《雅》未遥。学者由此意而通之,摇荡性情,晖丽万有,皆是物也:次曰丽以则。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王士禛论诗所本。他要求诗歌写得美丽而又合乎法度,不为淫丽。王渔洋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而独未拈出一字。渔洋所欠者,真耳。
神韵】古代诗学概念。它由原本各自独立又彼此相关的二者并列组合而成,但其内涵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自有新质。所称神韵,指的是王敬弘不受世俗功名利禄拘束,超然尘外的精神品格、生活情趣,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让人感受到的风采和气度,其中也包含了品评者非常赞赏的审美评价。神韵还包含了以下几个要义:一指文艺作品中超越形迹之外的审美特质。一指情韵悠远、含蓄无尽的韵趣。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用刚笔则见魄力,用柔笔则出神韵。柔而含蓄之为神韵,柔而摇曳之为风致。一指清幽淡远的意境之美。神韵二字,具体指清幽淡远的意境之美。细加分辨,此意境中又有两个层次;就描摹审美客体言,体物贵在传神,咏事不著判断所称神韵天然,与强为应酬之作不同,也与经国化民,裨补教化无关。这种超然世外、淡薄功名的纯粹审美方式,自然赋予作品以冲淡清雅的风味情调。味外味也。味外味者何?神韵也。如翁方纲作《神韵论》,既扩大神韵之义界,又矫其空疏之病。又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认为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玄箸,断不能得弦外之音,甘馀之味,追求神韵境界有道理,但若长篇巨制则不以神韵为工,而以淋漓酣畅为快,总在相题、行事能放能收,方称作手
羚羊挂角】古代诗学概念。原是宋代严羽有关诗歌艺术特质的论述。语见其《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说羚羊到晚上就把自己的双角挂在树上栖息,不著痕迹,以躲避猎狗的追寻。因此,羚羊挂角,用来形容无迹可求,含义相同。可知羚羊挂角,与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同一意思。从而产生一种委婉含蓄、馀味无穷的美学特点。它给人以审美享受,指的是一种空灵隽永、清新深沉的特殊美感,犹如水月镜花,可见而不可捉;但是又必有此水然后月可印潭,先有此镜而花可映面,羚羊挂角,有无相生,并非尽是玄虚之论,也有合于艺术创作规律的一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3:39 , Processed in 0.6856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