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旺林 所谓律联,是指古典诗歌中由两个律句(上句称为“出句”,下句则称为“对句”)按“对”的方式(即“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是平头,出句如系平头,对句必须是仄头。”[1])组合而成的诗联。 一首律诗(不含所谓拗律),按律联的多少,可分为小律、普通律诗和排律(或称长律)三大类。小律只有三个诗联,普通律诗是四个诗联,超过四个律联的称为排律。下面我们谈的只是普通律诗。 一首普通律诗有8句,也就有4个诗联。在这四个诗联之间,有三个由后一诗联的出句(上句)与前一诗联的对句(下句)形成的组合。这三个组合,依次为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 律联之间的组合,有“粘”和“对”两种方式。王力教授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黏’” [2] 。参照王力教授的这种说法,则律联之间的“对”便是:若上一联的对句是平头,则下一联的出句须为仄头;若上一联的对句是仄头,则下一联的出句须为平头。 律联之间全用“粘”来组合的,是所谓律诗的“常格”、“正格”,否则便称为律诗的变格,有人称之为“杂格”。 所谓“正格”的律诗,浙江湖州师院中文系徐青教授称之为“粘式律诗”。徐青教授指出:“从诗律结构的原理出发看问题,律联内部律句的组合,只有一种规则,即‘对’的规则,不‘对’,就无所谓律联;但律联和律联组合成诗时却可以用粘的规则或对的规则,而大于绝句的诗体则可以混用两种规则,这样就出现了三种结构类型:1,用‘粘’的规则来组合,组成为粘式结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近体诗’的格律结构。2,用‘对’的规则来组合,组成为‘对式’结构,南北朝时期所谓‘永明体’、‘齐梁体’诗中,就有大量的对式结构的绝句和律诗。3,混用‘粘’和‘对’两种规则来组合,粘对混合成诗。当然,这不会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因为,坚持用一种规则贯彻全诗,有时会与内容的表达发生矛盾,即写时觉得表达的内容很好,但却难于顾及粘的规则。这样,也就产生了粘对混合式律诗并与粘式律诗、对式律诗形成为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格律诗了。”[3] 下面,我想根据徐教授的研究成果,仅就七律方面来谈谈普通律诗的几种“杂格”。所举诗例,我们尽量用全首都是由律句组成的律诗[4]。在所举诗例中,因版本不同,有些诗句中的个别词语或诗的标题有歧异现象,因其无关乎对律联之间组合方式的分析,故不作一一说明。另外,凡由徐教授所列举者均加*号标明。 一、对式律诗 整首律诗完全不用“粘”的规则。徐青教授指出:“它的特点是完全用‘异声相对’的规则结合全诗各联,从而是全诗都‘失粘’的律诗,因为它是只以相同的或相近的一个律联反复重叠构成全诗的。”例如: *(唐)刘宪[5]《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AB•aB•aB•aB)[6] 暮春春色最便妍,苑里花开列御筵。商山积翠临城起,产水浮光共暮莲。 莺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欢娱节物今如此,愿奉宸游亿万年。 *(唐)王维《酌酒与裴迪》(bA•bA•bA•bA)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 (唐)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AB•aB•aB•aB)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唐)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番》[7](bA•bA•bA•bA):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番臣。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有人称对式律诗为“四柱格”(谓之“四柱并立”)。并说“这个格式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必须是为仄起。”[8]。从岑参诗看来并非如此。 徐教授指出:“对式格律实际上是一种重叠式结构,全诗只用了一个律联,反复重叠成诗,诗体一长,重叠的次数就多,于是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呆板、单调的感觉,不像对式绝句只重叠了一次,这个缺点还不觉得很突出;重叠的次数多了,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到中唐以后,这种诗律逐渐不为诗人所用,诗例的数量也大减,佳作也少了。” [9] 二、以粘为主的混合式律诗 四个律联之间的三个组合,两处用“粘”,一处用“对”。此类律诗,按“对”所处的位置,由前而后,可分为如下三小类: 1、“对—粘—粘”式 (唐)刘宪《奉和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BA·bA·aB·bA) 禁苑韶年此日归,东郊道上转青旂。柳色梅芳何处所,风前雪里觅芳菲。 开冰池内鱼新跃,剪彩花间燕始飞。欲识王游布阳气,为观天藻竞春晖。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A·bA·aB·bA)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BA·bA·aB·bA)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唐)白居易《江楼月》(AB·aB·bA·aB)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 (唐)杜牧《河湟》(bA·bA·aB·bA)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宋)苏轼《龟山》(AB·aB·bA·aB)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明末清初)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二十四 朱九江曰藩闺怨》(AB·aB·bA·aB) 章台垂柳叶凋秋,孤怨孤栖荡妇楼。六朝香粉丁都护,万里戎韬霍小侯。 明月机中双纽缕,黄云城上千金钩。此生不拟长相忆,犹梦落花逐上流。 (清末)秋瑾《旧游重过有不胜今昔之感》(AB·aB·bA·aB) 旧时景物旧时楼,今日重来宿雨收。小庭花草犹如是,故国亲朋好在不? 南地音书频阻隔,东方烽火几时休?不堪登望苍茫里,一度凭栏一度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