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40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6:33: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美恶对待】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叶燮《原诗》: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对待,双方并峙,相对而立,通常指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事物或对照鲜明的事物特征。叶燮认为,天下万物和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可发现对待之义,如日月、寒暑、昼夜、生死、贵贱、贫富、高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等等。文学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平奇、浓淡、巧拙、清浊等等。诗人的创作则有会通与异变、陈熟与生新的不同追求。凡此种种,都说明对待之义普遍存在,矛盾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学创作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叶燮坚持如下二点:其一,对待两端,各有美恶。他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简单地是此非彼,完全以甲为美,全然以乙为恶;评价文学作品,将一种风格褒得完美无缺,而将另一种风格贬得全无是处;或者认为,诗歌创作只有追求新变才值得肯定,提倡复古则应该统统否定。叶燮认为这样的态度和做法是不足取、不值得提倡的。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任何片面的取舍,都将陷入偏颇。幽兰得粪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则萎,香反为恶。又比如他认为,人皆以生为美,以死为恶;以富贵为美,以贫贱为恶,然而,尽忠而死与媚佞苟全,清贫鲠贱与浊富淫贵,其美恶又恰好换易了位置。
醇美】古代诗学概念。醇美,是指诗味的醇厚隽永、精美可口。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标举味外之旨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所以醇美也是味外之旨,非指齿牙之间口味的浓厚而腻,而是咀嚼过后馀味的隽永而长。诗如何才能有醇美,司空图以为必须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形象可感,近在眼前,涵蕴深厚,妙意无穷,故近而不浮。境界超远,言所不追,远中有远,思与境谐,故远而不尽。只有这样,才有韵外之致。这样的诗,才是全美之诗。全美,也就是醇美
分解】古代诗学概念。清金圣叹说自己批点诗歌,既不爱好释事训名,也不专门附事见义,意只欲与唐律诗分解分解一词含义与庄子庖丁解牛的启示有关,牛体有骨架筋络,一首诗有起承转合,分解就是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上的结构关系以求诗义的一种方法。金圣叹把律诗分前、后解,其理论的突出之处,恰是强调诗的整体性。他说律诗前后解的关系,好比人之一呼一吸,射手拉弓放箭,雨势之来之去,完全是前后贯通,一脉相联的整体。
才调】古代诗学概念,指诗人的才气格调。如《晋书王接传论》云:王接才调秀出,见赏知音。又云:(善心)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谓人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如杜甫《送封主簿》诗云:青春动才调,白首缺辉光。又李商隐《贾生》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逐渐成为诗坛常用术语,以才调称颂诗人才华横溢,具体形容其佳构杰作的风貌格调。后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以为诗人才思决定作品之格调。其所谓”“理论内容已有明显的变化,发展成为明后七子复古格调说的理论之一。
虚静】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在古代文论中是指文人从事写作时出现的一种凝神运思的特殊心态。其特点是排除杂念,宁静专一,思理调畅,志气和谐,精神达到了高度纯净与自由的境界。语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虚静作为创作心态给予了明确的理论概括。《老子》的学说,要求主体虚壹而静。所谓是指无为无藏去忧、乐、喜、怒、欲、利;所谓是说勿先物动感而后应;所谓,则是专于意,一于心无以物乱官。《天道》中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刘勰论创作的虚静心态,既讲疏瀹澡雪,净化主体,又讲积学酌理研阅绎词,即把虚静心态贯通于艺术思维辩证运动的全过程。这同道家虚静说中追求的超越思维程序,使素朴人性同宇宙本体直接契合是大异其趣的。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朱熹《清邃阁论诗》: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所以做得来精。
浮声切响】古代诗学概念。原是齐梁沈约关于诗歌声律之美的论述。语出其《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是以音乐节奏来比喻诗歌的声调音律之美。宫羽,原指音乐五音的宫商角徵羽,这里借喻为语音四声的代用词。浮声,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南北语音不同,谓或失在浮清,或滞在沈浊,则浮清并列,浮声指清音。切响,与浮声对立而言,意指浊音。又从全文看,浮切、清浊,又与轻重之义相当。如晋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在沈约等永明诗人的提倡下,诗歌的音节美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诗篇的声调韵律逐渐被发现并加以运用,四声说成为积极的声律,但是八病说则转为消极的声律,于是开辟了五言古体诗向律诗转变的途径。
尽善尽美】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原是孔子对于古代乐舞的批评。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是孔子文艺批评的两个基本标准。朱熹注: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说明主要指艺术形式,主要指思想内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8:39 , Processed in 0.201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