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9-11 06:39 编辑
一、本句自救
如果一个句式出现“拗”,则在本句适当的位置“救”。有两种情况。
(1)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俗称3拗5救。在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而不加以补救,则犯孤平了。补救的办法是把第5字的仄声字换成平声字,这样一来句式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除了韵脚之外,依然保持了两个平声字。
例: 孟良崮 陈毅
孟良崮上鬼狼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弹光曳曳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看贼师精锐尽, 我军个个是英豪。
此诗第二句"四"字按格律当为平声,现在拗了,于是在第五字救以平声字"无", 这样句中除韵脚外依然保持了两个平声字.
3拗5救之外还有两种情况须注意:A、在“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则第三字该改用平声字,原句式相应成为“仄平仄平平仄仄”;B、在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平声字,则第三字该改用仄声字,原句式相应成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一般而言,这种拗救不如3拗5救重要。原因在于此种拗救一是一般不会出现孤平,二是七言第一字离韵脚最远,无论平仄对本句声韵影响很小,所以这两种拗救可用亦可以不用。
(2)第五字拗,第六字救。俗称5拗6救。在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如果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则第六字该改用平声字,句式相应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拗救,句中第三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改用仄声字。
例: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为上所列第二式,按此式第七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第五字“十”(入声十四缉)拗了,于是在第六字补救以阳平声字“年”,于是这句句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看”在诗中读平声)
二、对句相救
一联之中如果出句(单数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双数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这种方式叫对句相救。于七律而言,对句相救只有如下形式。 即对句第三字相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联中,如果出句拗成“仄仄仄平平仄仄”,则对句相应救为“平平平仄仄平平”,整联成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句式。
三、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里,如果出句第一字和第三字用了“拗”,,那么对句相应的位置就应该用“救”,于是原联变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此一来就构成了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
这种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的拗救,古代诗人经常运用。使用这种拗救,不影响诗句的和谐声韵,韵律依然铿锵优美,所以古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诗人们几乎习以为常。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拗救只适用于如上的格式。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联就不适用,否则会犯孤平。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亦为上列第二式。首句“运”拗“华”救,是1拗3救,属本句自救;第三句“过”可读平声,可不算拗;第四句首字“漏”拗了,但离韵脚最远,不影响声韵,可以不救;第七句“小”字拗了,第八句对应位置补了平声字:“冬”(本该仄),属对句相救。第八句“管” 拗“冬”救,属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最后说说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这种说法在一般情况下可行。对初学者而言,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须注意,在未掌握拗救手法时,要注意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的第三字一定要平,否则就会犯孤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