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32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06:21: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言直而切】古代诗学概念。原是唐白居易有关诗歌艺术风格的论述。言直而切,意思是说,诗歌语言应该质直坦荡,直抒胸臆,切中时弊,而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借以掩盖现实黑暗。这不仅是语言艺术风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着反映现实、批判人生、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思想问题,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诗风的斗争精神和鼓舞力量。
事核而实】古代诗学概念,原是唐白居易对诗歌内容提出的艺术要求。“事核而实,意思是说,诗歌所描绘的故事,句句真实,绝无谎言,经得起事实检验,可作为治政者的借鉴。
辞质而径】古代诗学概念。辞质而径,就诗歌语言艺术而言。质,指语言文风的质直朴素,而不是指内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径,径直,直率。意思是说,新乐府诗歌的文学语言,应该朴素无华,自然晓达,浅显直率,通俗明白,令人一读就懂,容易理解。只有诗人的文学语言尽量与人民口语相接近,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诗歌的社会影响,以增强其斗争力量。所以袁枚《随园诗话》卷六称引周元公语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封建士大夫讥其俚俗,实是偏见。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方面,辞质而径的白诗,是后代诗歌创作的一个典范。
不平则鸣】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作者以为,诗文之作,都是作者心有所感,郁积于中,不能自已,乃泄而为文辞。凡自古以来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史书辞赋、诗歌文章,均为不平而鸣的产物。其中又或鸣于盛明之时,或鸣于衰颓之世,或为国家之盛而鸣,或为一己之不幸而鸣。它并不专指忧苦之声,也包括喜乐之情;并不专指抒情,也包括发表有关政治、社会、学术等方面的见解。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因悲苦愁思而鸣,易于动人,说出了文艺欣赏中以悲为美的普遍心理。
穷而后工】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诗人的境遇愈是穷困,触物起兴,托于怨刺的面也就愈丰富,生活体验和现实感受就愈深刻,在创作上就能够写人情之难言,因而愈穷则愈工。他所说的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正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优秀作家和天才诗人在创作上获得成就所走过的苦难历程。如今人钱钟书《诗可以怨》云:因为穷苦之言的好诗比较多,从而断言穷苦之言才能构成好诗,这在推理上有问题。韩愈和欧阳修都犯了一点儿逻辑错误。不过功过相比,理论启迪要大得多。另外,后世不善学者,无病呻吟,这则是另一回事,并非诗穷而工的理论偏差所致。
成竹在胸】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原是宋苏轼关于艺术创作构思立意的论述。所谓成竹在胸,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客观自然的写作对象,在熟悉生活的过程中去作完整的构思立意,一旦创作条件成熟,艺术灵感来临,就应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写诗也一样,所以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艺术的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画竹就必须把握到竹的整体,才能进一步去表现竹的气韵个性与生命活力。但要达到成竹在胸的艺术高境,又必须先有见竹不见人的精神修养。但是苏轼一贯强调诗画本一律。画竹不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因为这样缺乏成竹在胸的完整艺术构思,是凑合之竹,不可能反映出以竹写人的神韵精髓。写诗也一样。没有事先的构思立意,缺乏生活的完整形象,东拉西扯,有一句没一句,这样的诗作必然支离破碎,不可能有流贯的气势与动人的韵味。
文采风流】古代诗学概念。文采风流,指的是语言文字的特点。唐刘知幾《史通言语》说:语存规检,言喜风流。可见风流是指通过语言艺术所体现的艺术风貌。《诗式》说: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这是从语言气势角度论风流。《〈诗式》评谢灵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尚于作用是指构思精妙,而不顾词彩是指用词不假修饰,自然天成。文采风流还指语言表达的风格特点。倚风自笑,其疏朗拔俗,闲远自若之态,不难想见。
诗必盛唐】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诗必盛唐之语,是史家对于以李梦阳为首的明代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和诗学追求的概括。
江山之助】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沈德潜《艿庄诗序》云:余尝观古人诗,得江山之助者,诗之品格每肖所处之地。
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古代诗学概念。原是唐元稹对杜甫长篇古诗、排律的风格的描述。此即后来秦观《韩愈论》所谓杜、韩集大成的观点。元稹认为杜甫于诗歌各体能所不能,无可不可,而李白所长则仅为恣纵的乐府歌诗。故他特意拈出杜甫大或千言,次犹数百的长篇古诗、长篇排律加以对比。
取影】古代诗学概念。语见王夫之《诗绎》: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凭空设象,幻无为有,以区别于据实叙录。所谓取影,是指诗人赋予诗中人物以丰富的想象力,去揣摹别的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怀思他们的音容笑貌。
鼻观望气】古代诗学概念。钱谦益《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指出:诗歌是地间之香气以鼻臭映香,触鼻即了,而声色香味四者,鼻根中可以兼举,以为这是观诗方便法” “望气是古人一种占卜术,通过观望云气,以附会人生世事,预言祸福凶吉,这里借以指读者探求诗歌精义。
死法与活法】古代诗学概念。死法一词,语见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批评字模句拟的创作为偃蹇狭陋,尽成死法活法一词,语见宋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曰: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死法专祖蹈袭,而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第一要,不要活则虚能为实,浅能为深,晦能为显,浊能为清,轻能为重(《文字法三十五则》)。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9:06 , Processed in 0.1756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