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论]武昌柳诗话之十二(共5篇)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0:0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樊口隐居
                      元•丁鹤年

万里云霄敛翼回,挂冠高卧大江隈。
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
翠拥樊山邀杖屦,绿浮汉水映尊罍。
谁能领取坡仙鹤,月下吹箫共往来。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祖籍西域,回族。其父职马禄丁曾任武昌(今鄂州)达鲁花赤(相当于县令),退职后落籍武昌,故随父迁居武昌,且以父名“丁”为姓。丁鹤年一生勤奋好学,不求仕进,又逢乱世,饱经沧桑,晚年以耕读自娱,潜心佛学,精通诗律,对绘画、书法及古代诗论也颇有研究。曾自编《海巢集》,后人辑有《丁鹤年集》。
此诗副题是“为武昌李筠玉作”。李筠玉,名肇楫,武昌人,元大夫,元亡后,隐居樊口。当时,丁鹤年正隐居南湖,二人有“不臣异代”的共同操守,故赠以诗。《樊口隐居》高度赞扬了李筠玉归隐樊口的志向,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丁鹤年在武昌的生活及思想情况。首联,赞扬李筠玉归隐樊口的行为。人们常常用“大鹏展翅”形容气势雄伟,磅礴宏大。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敛翼”,比喻李筠玉从官场归来,形象而新颖。敛,收敛。下句直接点明题意。李筠玉辞官后,隐居在大江之滨的樊口。挂冠,指弃官。高卧,晋谢安辞官,居于东山,后以“高卧东山”或“高卧”为退隐的代名词。颔联,描绘李筠玉的隐居环境。春意渐浓,抔湖一带,门前巷陌,翠柳依依;大雪初霁,樊山北麓,园中林下,蜡梅点点。这不正是苏东坡当年载春酒、赏官柳、寻野梅的情景再现么?毫无疑问,流露出诗人对李筠玉隐居环境的歆羡之情。此联用典,切合地域特点,非常到位。先生柳,源自“武昌柳”,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因不满官场污浊,弃官回家,慕曾祖遗风,门前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已非陶令宅,百花今岂杜陵庄。”(丁鹤年《兵后过武昌》)处士梅,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性情恬淡,不趋名利,隐居西湖孤山,不婚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世号“林处士”。这两句诗是推崇李筠玉有陶渊明、林和靖的高亮风标。颈联,游山玩水,足见二人深厚友谊。他们志趣相投,互为知己。游览樊山,欣赏美景,翠色一片;来到江边,共饮美酒,绿意浮动。屦,一作“履”,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汉水,借指长江。尊罍,盛酒的器皿,罍,读若“垒”。尾联,仰慕前人,进一步抒发恬适的隐逸情怀。坡仙鹤,月下吹箫,均用苏东坡《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赤壁泛舟故事。江上清风,间明月,是天地自然给予人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是诗人所追求生存环境。诗中运用比拟手法,以“坡仙鹤”比作李筠玉,志同道合,情趣相投。
全诗善用比喻、比拟和典故,抒情写意,颇有特色。
                                                   

惆怅六首(其五)
元•张昱

惆怅雄藩海上游,武昌佳气接神州。
东风归思王孙草,北渚愁生帝子洲。
楚国江山真可惜,刘家豚犬亦何羞。
不须更问中原事,官柳新栽过戟楼。


张昱,生卒年不详,元朝诗人。字光弼,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明时,太祖朱元璋召入京师,见其老迈,说:“可闲矣。”厚赐遣还,因自号可闲老人。年八十三卒。有《可闲老人集》四卷。
这组诗共六首,从北方的幽燕大都,写到扬州、杭州,写到江海,写到武昌,反映了元明之际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愁苦情怀。诗人以“惆怅”为题,便是这种伤感、愁闷、失意心情的流露。此诗又以“惆怅”开篇,更是愁上加愁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诗既是以“心为形役”而悲,那么,本诗为何而悲呢?接下来便是回答。诗人是为元朝灭亡后各地藩镇先后雄起而悲,为诗人在江河湖海上的漂泊而悲。雄藩:指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旧唐书•严绶传》:“前后统临三镇,皆号雄藩。”诗人从海上辗转归来,到了内地武昌(今鄂州),发现这里虽然经历战火但已恢复生机,于是稍作停留。佳气,美好的风光。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作为中国的别称。这里指中原。接,连接。首联,简略叙述诗人游历的过程,从海上到武昌;由情到景,定下抒情的基调。颔联,抒发思乡愁怀。他乡虽好,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东风渐起,归思难收。归思,指回家的念头。思,读去声。王孙草,语出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以“王孙草”喻指牵人离愁的景色。北渚,北面的水涯。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此联运用两个典故,一“思”一“愁”,乡情浓郁。颈联,诗人作为元朝遗老,哀叹元朝灭亡的可惜与可羞。表面上是说“楚国江山”被秦所占,深为可惜,实际上是以楚代元。刘家豚犬,表面上是说三国时刘表的儿子,实际借指元朝宗室的不孝子孙。此典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晋胡冲《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豚犬,即猪狗,后指难成大器的子孙。尾联,以不问世事聊作自解,流露出由元入明后希望过上安定生活的情怀。没有必要再过问中原的事情了,在有持戟的士兵把守的城楼旁,新近栽种的官柳已经春风吹拂,青翠怡人了。末尾,以景结情,凸显了武昌“官柳”的形象。

全诗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手法多样,而通篇用典,更具特色。


                          送周无畏
                         谭元春

                野人谈笑当笙歌,腊后春前细马过。
                来入弟兄群自好,戏添杯斝数无多。
                相邀岂肯宾周党,重晤犹闻帝谢罗。
                樊口西山新柳色,不同君往是蹉跎。

谭元春(1586-1637),明代文学家。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天启七年(1627)举乡试第一,与同乡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与武昌文人孟登(字诞先)相友善,据谭元春《孟代来诗引》所言:予于武昌,率十年五至其地,或一年二三至,皆以予友孟诞先在家为期。而诞先犹子(指侄儿)代来,静心芳气,好尚与人殊,多以诗句问予裁可否。予以畏友事诞先,而以小友畜代来,盖(阮)籍、(阮)咸之交也。”谭元春多次来武昌访友游玩,与孟氏叔侄交情甚厚,诗词唱和,留下不少吟咏武昌风物的佳作。有《谭友夏合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周无畏,大冶人,谭元春有《寿周无畏母序》,与本诗写于同时。谭诗的基调是幽深孤峭,即使是社交诗于浓情厚意中也寓有孤寂之感,本诗却别开生面,充满欢乐之情。首联入题,描绘送别时的情景,点明送别的时间。此时正当岁末年初,行人骑着一匹小马,渐行渐远;送行的诗人与行人的谈笑,权且当作别离的笙歌。野人,士人自谦之称。杜甫《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这里指诗人自己。颔联回顾交游往事。意思是说,我在竟陵,你在大冶,有缘相聚,如兄弟一般,自当友好;在酒席上,杯盘频添,山珍美味,转而一想,这些机缘,这些朋友,却越来越少。翚,音“辉”,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诗•小雅》:“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里指野鸡等山珍美味。该联上句言乐,下句寓愁,构成对比,虽然比较隐晦,却也切合送别的主旨。颈联将过去与未来进行对比,进一步抒发别离之情。当初相邀而聚,怎么肯把周党当作宾客;来年重逢把晤,还会听到以谢罗作为大德之人的消息。诗中借“周党”和“谢罗”,对友人周无畏寄予厚望。周党,字伯况,东汉太原广武人,乐于读书,仗义疏财,拒诏不仕,长期隐居,号为“渑池逸民”。谢罗,生平不详。宾,以之为宾客;帝,以之为大德之人。《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后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的人。宾、帝,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尾联点明行人所去的目的地,抒发不能同往的遗憾之情。樊口西山一带,正值官柳新枝嫩绿,摇曳生姿;此时不能与周无畏同行,真是虚度了光阴。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浪费时间。“新柳”,即武昌官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照应首联“腊后春前”,进一步点明时间,前呼后应,针线细密。西山脚下官柳新发,正好游春赏景,错过了这一机会,重来武昌,更待何时?如此想来,不禁感慨顿生。

谭元春在《诗归序》中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谭氏论诗,主张抒写性灵,表达真情实感。从该诗尾联来看, “蹉跎”之叹,正是如此。


                      西城晚眺
                      浦源
官柳犹遮旧女墙,角声孤起送斜阳。
英雄百战成寥落,吴楚平分自渺茫。
寒雁带愁离塞远,暮江流恨入云长。
古今天地谁非客?何用登临独感伤。


浦源(1344-1379),明代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仕至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封京兆郡侯。善属文,工诗善画。有《舍人集》《东海生集》传世。
提及浦源,不免记起一段趣话。据说,明初诗人林鸿在家乡福建组织诗社,浦源慕名前去拜访。林鸿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诵读浦源自己的诗作,开始连续读了几首,大家无动于衷,并未得到认可。于是,浦源开始诵读《送人之荆门》,当他读到“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一联时,林鸿不仅击节叹赏,还热情邀请浦源加入诗社。
西城,即无锡西城门,始建于西汉初年,直到明代,位置不变,是无锡旧城四城门中最古老的一座。一说常州西门。诗中通过“晚眺”西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绘了战后锡城的衰败寥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愁苦的情怀。“晚眺”二字即为题眼,首联紧承题目而来,抒写见闻。青青官柳,依旧遮蔽着旧时城墙上的矮墙;一声号角孤独地吹响,仿佛送走天边的夕阳。诗人登高临远,视野开阔,“官柳”的形象,被摄入第一个镜头,鲜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犹”字,在写景中融入感情,流露出今昔之变的感伤之情。一个“孤”字,明写“角声”,实则写人,抒发出孤独之感。“官柳”“女墙”“角声”“斜阳”,四个意象,极富特色,见中有闻,动静结合。颔联抒发感慨,虚实相生。当年将士们多次战斗过的城池已经冷落寂寞,破败不堪;吴国和楚国分界的地方更是烟波浩渺,模糊不清。“寥落”与“渺茫”属连绵词相对,读来韵味绵长。颈联承“晚眺”而来,由高到低,视角变换。北雁南归,携带着愁绪,离塞北原来越远;暮色下的长江,流淌着遗恨,流入了天边的云层。雁有寒意,而且“带愁”;江连暮色,而又“流恨”,极为工整,描绘细腻,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可作佳句来读。尾联直抒胸臆,油然而生孤独之感。古往今来天地间谁个不是过客?早知如此,何必要登高望远独自感伤呢。一个反问,加强语气,把感情推向高潮。李白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轼《临江仙》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古今天地谁非客?何用登临独感伤。”在这些看似旷达之语的背后,能够体会到人生况味的惆怅与感伤。

                                          
                 
重到东坡亭有怀坡公
                      明•李有朋

           西山青眼夕阳红,送尽江涛万古风。
           铜雀春残怀孟德,匏尊月白醉坡公。
           梦魂故是掠舟鹤,踪迹还如踏雪鸿。
           欲揽精英向何许?野梅官柳石桥东。

李有朋,生卒年不详,明代文学家,浙江东阳人。曾任福建福安县令,在任不到两年,因母亲去世,辞官归家丁忧守制。隆庆四年(1570)任武昌县令,后改岳州通判。李有朋在武昌县令任上六年,勤于政事,修建武昌石城,修筑石盘堤,重修南湖堤,督造丁桥,扩建县衙,兴建凤凰塔、澄清楼,复修卷雪亭等名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和名胜古迹建设。李有朋调离武昌后,邑人将其列入名宦祠祭拜。劳作之余,李有朋游览武昌风物,写下了不少诗文。诗集《清思集》为李有朋在武昌县令任上所撰,主要有《陪州伯游龙蟠矶》《踏芦洲》《重宿华容寺有感》《不尽亭》《澄清楼》《重到东坡亭有怀坡公》等。
东坡亭,也称九曲亭,在鄂州西山。坡公,即苏东坡。如题所示,本诗主旨显豁,通过咏怀古迹东坡亭,表达了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也流露出人生如梦要淡薄名利的感慨。首联交代地理坏境,开启下文。登上西山,重游东坡亭,最爱那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放眼长江,波涛滚滚,千百年来,东坡亭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留下了万古遗风。在这“万古风”中,自然包含着诗人怀念的对象苏东坡,为下文展开描写与抒情伏下一笔。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的意思(与“白眼”相对),典出《晋书•阮籍传》。颔联用典,并且构成对比。铜雀台上,春意消残,不禁使人缅怀起建造者曹孟德;赤壁江头,推杯换盏,月白风清,醉了苏东坡。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铜雀、金凤、冰井三台。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匏尊月白,分别出自苏轼《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和《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匏尊,匏制的酒樽,泛指炊具。联语将曹操的“铜雀台残”与苏轼的《赤壁赋》在进行对比,突出了东坡文章的不朽。颈联继续用典,抒发人生之感。梦魂难驻,曾经是掠舟而过的白鹤;踪迹渐消,还像那大雁留在雪地上的印迹。掠舟鹤,典出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而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踏雪鸿,典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后演变成成语“雪泥鸿爪”,形容人生匆匆而过,不留痕迹。诗中运用两典,旨在感叹人生如梦,踪迹渐消,故应淡薄名利,做好当前。尾联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想要向哪里去招引精华?就在步上西山,生长有野梅、官柳的石桥东边。这地方,正是东坡亭之所在。野梅官柳,为武昌著名风物,苏轼《武昌西山诗》:“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本诗以“东坡亭”为中心,将苏轼诗文中的诸多名句组合成文,自然妥帖,对仗工稳,表情写意,特色鲜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3:41 , Processed in 0.1734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