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柳诗话之十六(5篇)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0:3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武昌柳诗话之十六(5篇)

              樊港道中
              清·张裕钊

         泽国霜清农事稀,菰芦深处水禽飞。
         几家田舍溪头住,寒柳毵毵静掩扉。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晚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武昌符石乡(今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后考授内阁中书,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学士之一”。先后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地书院。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被誉为“张体”。著有《左氏服贡注考证》《今文尚书考证》《濂亭文集》《濂亭诗集》等。
    《濂亭诗集》收有张裕钊诗歌275首,多为五言和七言。从思想内容上看,其诗有三个特点:写景状物,抒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之情;淡泊名利,抒发孤寂忧愤之情;怀古咏史,对中国古代圣贤流露出怀疑的态度。从艺术风格上看,其诗也有三个特点:沉雄悲慨、清淡孤苦、艰深古奥。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于作者回乡省亲的樊港小舟中,樊港现名长港。诗中通过樊港道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水乡冬景图,表现出对农事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起句即有三层意思:“泽国”点明水乡的环境,为这幅冬景图设置广阔的背景;“霜清”既点明时间季节,又渲染气氛,严霜遍布,尤觉清冷无比,景中含情;“农事稀”三字,写出了此时田间地头少有人影的情状,既补足了诗意,也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农事的关心之情。承句写所见所闻,在茭白和芦苇夹杂丛生的深处,忽然,泼喇喇地,几只水鸟腾空而起,在田野里回旋,打破了水乡的宁静,然后降落下来,栖息在田野的另一处。菰芦,指茭白和芦苇。作者就地取材,以水乡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入景,动静结合,给冬日清冷寂静的田野带来几许生机。转句写作者樊港溪头所见的情状,在樊港的一条支流旁边,零散地居住着几户人家。这时,作者乘坐的小船,正行驶在樊港道中,由北往南,视野是开阔的,视线由远及近,逐渐拉回,最后定格在几株寒柳和几间茅屋上,“寒柳毵毵静掩扉”。毵毵,毛细长的样子,指冬季细长而无叶的柳条。结句凸出了寒柳和柴扉的意象。寒柳,即武昌柳,樊港道中,尚存一二,此时柳叶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细长的枝条;几户农家,几间茅屋,柴扉虚掩,一个“静”字,内涵丰富,环境的静谧,农村的萧条,内心的寂寞,尽在其中。  
    本诗言短意丰,寥寥四句,宛如水墨画一般,泽国、霜野、菰芦、水禽、田舍、小溪、寒柳、柴扉,意象密集,营造出凄清静谧的意境。诗中首句的“清”字和结句的 “静”互相呼应,给全诗抹上了一层黯淡凄清的色彩,这与作者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和忧伤国事同情人民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题《槎溪艺菊图》
             清·朱彝尊

        南阳菊水最延龄,偏种陶公柳下庭。
        日永山齐无俗事,更笺墨吏谱茶经。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沤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入选,授翰林院检讨,后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后出任江南省主考官。康熙三十一年(1692)托病还乡,专事著述,成一代大家。朱彝尊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精于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80卷,选《明诗综》100卷。
   这是一首题画诗。《槎溪艺菊图》为清代画家王翚所作。槎溪,地名,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清代名士陆廷灿在当地栽植奇种菊花数亩,画家王翚特地为其绘制《艺菊图》一幅,一时文人名士多为之题咏。后陆廷灿在名士题咏的基础上,增加材料,编撰成《槎溪艺菊志》四卷。首句点题,且运用典故,赞美菊水延年的功效。南阳菊水跟武昌官柳一样,是驰名遐迩的一种风物,素来为人们所喜爱。菊水,又名菊花潭,俗称不老泉,在今河南南阳西峡县丹水镇南部、菊花山北坡山坳中,因菊潭山上的菊花倒映水潭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引其水可长寿。宋人苏辙《五月园夫献白菊》诗:“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次句,以柳衬菊。作者所题画中的菊花,不是种在南阳,而偏偏种在江南腹地,种在陶公柳掩映下的庭院里。陶公柳,即武昌官柳;陶公,即陶侃。写菊而言柳,看似连类而及,实则别有深意。大自然中的植物可谓多矣,这里偏偏选中了柳,而且还是陶公柳,除了褒扬晋人陶侃勤政清廉的精神之外,同时表明陶公柳的知名度之大。陶公柳,表面上是个陪衬,实际上有夺主之嫌,至少有菊、柳相得益彰之效。三句,宕开一层,表面不言菊事,实际上念念在菊。夏天很长,日与山高,题画咏菊,岂不是雅事一桩?日永,指夏天白昼长。唐人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诗:“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结句以茶代菊,回扣题旨。意思是,为王翚的《槎溪艺菊图》题上这首小诗,也为陆廷灿编撰《槎溪艺菊志》准备一点材料,就像当年陆羽编写《茶经》时需要朋友们提供材料一样。笺,题诗用的纸,写出的意思。宋人唐婉《钗头凤》词:“欲笺心事,独语斜阑。”墨吏,本指贪官污吏,与清官相对;这里是“文墨吏”的省称,也可看作是作者的谦称。明人罗洪先《王右使君歌》:“寄语悠悠文墨吏,时危禄厚可无忧。”茶经,即《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介绍茶叶的专著,唐代陆羽著。诗中运用借代的手法,以茶代菊,表明作诗的主旨,既为王翚的画作题画,也为名士陆廷灿将来编写有关志书储备稿源。
    有趣的是,《茶经》与《菊志》,两位著者都姓陆,作者便以《茶经》借代《菊志》,以陆羽借代陆廷灿,可见古人作诗时的一种智慧。
                                          

              洞仙歌·送陈康侯入楚

                清·朱彝尊

    雪晴池馆,怅离筵难又。输与游人闹烟九。忆横汾、策马通潞拏舟,都不似、此度匆匆分手。    遥山何限隔,行尽穷沙,盼到青青武昌柳。后夜苦怀人,一纸相思,报碣石、轻鸿能否。算耆旧、襄阳未应稀,知汉上题襟,共谁樽酒。

    朱彝尊是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其词风格清新疏宕,字琢句炼,精工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词作均已收入《曝书亭词集》10卷传世。所辑《词综》36卷(汪森增补)是中国词学的重要选本。
这是一首送别词。洞仙歌,词牌名。陈康侯,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年间在世,作者的朋友,与朱彝尊同时代的词人李符有一首《浪淘沙慢·送陈康侯入楚》可以参读。楚,古代地名,指今湖北、湖南一带。词的上片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事件,抒发离情别绪。开篇寥寥四字,叙写了本词的一个重要内容。雪霁初晴,是送客的时间;池苑馆舍,是送别的处所。离筵,即饯别的宴席,补足了本词所写的事件。至于人物,当然是即将入楚的陈康侯、作者和陪客的朋友。送别在即,离情凄楚,然而如此离筵,此生还有几回?想到这一点,不禁悲从中来,一个“怅”字,便将悲怅的感情和盘托出了。接下来,作者将送别时悲怅的气氛与热闹的习俗进行比较,一冷一热,形成反差。输,输与,失败。一个“输”字,把离情推向高潮。烟九,北方人以正月十九日为烟九,有游人争往白云观的习俗。不仅如此,作者用一个“忆”字领起一个典故、三种情景,进一步将这番离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横汾,据记载,汉武帝巡幸河东郡,在汾水楼船上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词》,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句,后又衍出“横汾路”一词,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在山西汾水一带。元好问《摸鱼儿》词:“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策马通潞拏舟,写了离别时的三种典型场景,驱马赶路,涉水过河,轻舟催发,虽然难舍难分,然而都比不上这一次的“匆匆分手”,其景其情,难以言表。下片写想象中朋友的行程。有三层意思。远水遥山,相距甚远,穷乡僻壤,形如沙漠,入楚的朋友好不容易见到了青青葱葱的武昌官柳,来到了楚之腹地。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设想朋友入楚,此其一。夜晚,多情的朋友念旧怀人,一封书信,一份相思,遥想碣石,托付给远飞的鸿雁,可是山遥水远,能不能送到?碣石,在山海关附近的海滨。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设想朋友怀人,此其二。汉上,泛指汉水、长江一带。汉上题襟,唐人段成式居襄阳时,与李商隐、温庭筠彼此书信来往唱和,称为“汉上题襟”,后用此典指文人吟诗唱和。王安石 《奉酬约之见招》诗:“子猷怜水竹,逸少惬山林。况复能招我,亲题汉上衿。”词中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朋友到了楚地特别是襄阳一带后,见到的德高望重者应该不在少数,诗友们吟诗唱和,不知和谁一道在把酒论诗。此其三。
    词中送别,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虚实相生。除开篇两句描写实景外,词中多为虚景,以写回忆与想象中的情景为主,可谓“别后之别”,是其特色。
                                            

                  过陶士行废宅
                   清·徐乾学

                典午丧乱馀,大厦将倾倒。
                赫赫陶长沙,江东资再造。
                羽葆巴邱东,居中便征讨。
                南陵至白帝,威行万里道。
                荣宠极人臣,勋名兼寿考。
                天门翼并折,祠庙画丹青。
                石尊出废宅,柳色明郊埛。
                斯人虽已泯,仿佛思精灵。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清代官员、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1670)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36卷。其家“传是楼藏书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陶士行,即陶侃,字士行,东晋名将,武昌官柳、陶公柳这一典故即来源于陶侃。废宅,即荒废了的陶侃的住宅。据《武昌县志·古迹》记载,樊口有陶侃宅,后废。如题所示,徐乾学到过武昌(今鄂州),并且留有吟咏,除这首诗外,还有《广宴楼》诗:“鄂王有故城,江东建赤县。樊山在其阳,落日照春殿。”本诗通过叙述作者经过陶侃废宅诗的所感与所见,抒发了对陶侃的赞颂与思念之情。前十句为第一层,赞颂陶侃的功绩。在西晋灭亡之际,陶侃不辱使命,担当起晋朝中兴的重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从安徽东南部到重庆奉节的白帝城的广大地区,东征西讨,威行万里,建立功勋,位极人臣,年高德望,陶侃在樊口去世时,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诗中运用几个典故,使叙事更为简洁,不可不知。典午,“司马”的隐语,后指晋朝。《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 )果崩。”《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典,司也;午,马也。庾信《哀江南赋》:“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据记载,晋怀帝永嘉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陶长沙,即陶侃,曾被封为长沙郡公,故名。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美,也泛指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巴邱,古地名,位于江西吉安境内。南陵,地名,位于安徽东南部。寿考,年高长寿。后六句为第二层,描写陶侃废宅,抒发怀念之情。天门翼,据记载,陶侃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看门人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左翼。故陶侃位至八州都督。后指官至高位。宋人秦观《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诗:“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诗中说陶侃虽然去世,祠庙里仍有他的画像,废宅中留有一块像酒杯一样石头,郊野里留有他曾经督促部下栽种的官柳,青青摇曳,秀色可餐。人虽不在,但精魂犹存。
    在作法上,本诗有两大特点,值得探讨。一是多用典故,书卷气十足。二是先写功绩,再写废宅,先虚后实,虚实结合。
                                          

          正月十七日发金陵夕至牛渚
              清·张之洞

           牛渚春波浅涨时,武昌官柳已成丝。
           东来温峤曾无效,西山陶桓抑可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属河北)。咸丰二年(1852)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工业方面,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在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广雅书院等。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督鄂期间,多次来武昌(今鄂州)巡视游览,并留下多首诗联作品,如《樊口》《吴王台》《九曲亭》等。这首诗是诗人从金陵(今南京)出发夜宿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遥想武昌时所作,抒发了对武昌的思念之情。首句写行程所见之景。初春时节,夜宿牛渚,只见江水渐涨,春波荡漾,一派生机。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向为中国历史上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次句写想象中的官柳。作者看见牛渚景象,不免触发翩翩联想。作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武昌官柳,作者北往南来,东奔西走,所见所闻,自当无数,可见武昌官柳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已成丝”,柳丝鹅黄,随风摇曳,作者捕捉到的意象,正是武昌官柳最美好、最令人牵挂的形象。转句简叙人物。温峤(288—329),字泰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西晋灭亡后,温峤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返回武昌。东晋咸和四年(329)四月,温峤路过牛渚矶,听闻水下多怪物,便命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曾无效”,即叙此事。结句再提陶侃,点明“官柳”典故的由来,强化印象。意思是说,对于东晋这段往事,对于温峤等几位人物,曾在武昌为官多年死后葬在西山脚下的陶侃或许有所知晓吧。陶桓,即陶桓公,陶侃谥号桓”。抑,抑或,或许,表示推测的文言连词。
    全诗由实到虚,由景到人,以虚为主。语气委婉,温柔敦厚,显示出中国诗学的一贯风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9:49 , Processed in 0.3910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