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律诗写作九忌(幻翁)

[复制链接]

1091

主题

0

好友

73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08:2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9-4-10 08:36 编辑

《边城诗韵》诗词知识讲座第一讲
   
      大家知道,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的,并非时代概念。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盛唐以后,大盛于世。《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占总数1/5。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这就是律诗的魅力所在。我们学习写作律诗一定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徐增说:“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今天我总结出以下九条禁忌,分述如下: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用我的话说,你在写诗之前,就要有个明确的打算——你想让读者明白什么,你想说啥?至于你怎么说,那就是笔法问题了,所以,手法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比如,我们这期作业,为什么写的都比较好,就是因为立意明确,都是祝贺《边城诗苑》的成立。至于你是对诗苑颂扬啊还是基于无限希望啊,都是围绕祝贺《边城诗苑》这一主题的。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诗歌立意贵在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

《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所以诗歌立意贵在集中、创新、深远、真挚,不能“意多乱文”。老树老师建议我结合这次作业的例子,我也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立意多杂乱的,在这里我就不举了。自己对照一下知道就行了。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

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这次作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也不例举了。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这个大家都熟悉,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群里多数诗作,能做到不失对、不失粘、不出律。这也是三年来学习的结果。至于有些人还犯这些禁忌,也不要急。也会通过学习交流逐步解决的。
      今天我推荐一个网络检验工具:网址:[url=]http://sou-yun.com/QR.aspx[/url]:
      大家写完之后用这个工具检验一下,把错的地方改过来,就不出律了。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

       ①词性不同。

      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
      “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
     再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

     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新声)
      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

      何谓偏枯? 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

      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 “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
      “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
     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
      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
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
     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评诗时遇到一定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
      有的人说,四平头就是在这个群才评论为毛病,其实不是的,我们选几个例句来分析一下,就能否从中管窥端倪,解开谜团。
      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纪昀(纪晓岚)评曰:“中四句平头。”
      例二: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暮过山村》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例三: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上述四个例句,五律七律各两个,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以下共同点:
      律诗颔联和颈联中四句开头的字词词性一致、词义重复且联式相同。
      到了清朝把律诗颔联和颈联中四句开头的字词词性一致、词义重复且联式相同的称为四平头,还列为了“碍格”。 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就称之为“四平头”。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我理解就是节奏或节拍。
      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
      五言(甲2/1/2;五言(乙)2/2/1。;七言甲)2/2/1/2,(七言乙)2/2/2/1。
     要求一幅联之内音步相同,两幅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就是说颔联用了2/2/1/2.而颈联就必须用2/2/2/1的节奏。

      如: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I松间I照,2/2/1
   清泉I石上I流。2/2/1
   竹喧I归I浣女,2/1/2
   莲动I下I渔舟。2/1/2

     杜甫《蜀相》:
映阶I碧草I自I春色,2/2/1/2
隔叶I黄鹂I空I好音。2/2/1/2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2/2/2/1
两朝I开济I老臣I心。2/2/2/1

      颔联、颈联的音步要错落开,不一样,否则就是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了。

     这次作业举几例:

1.同游瀚海诗如雨,共绘蓝田韵似风。2/2/1/2
晓借霞衣描璀璨,夜偷月色绣玲珑。2/2/1/2颔联颈联节奏相同
2.耄耋髯翁题醉笔,韶龄才子出奇篇。2/2/1/2
今音古韵兼承顾,新思旧途感自然。2/2/1/2颔联颈联节奏相同
3.初离矮院同愁苦,重上高楼共暖凉。2/2/1/2
不畏生风摧树老,何忧润笔续春长。2/2/1/2颔联颈联节奏相同
因此,都犯了音步不谐之错。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
      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
      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
      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
     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还有的人处于猎奇或追求与众不同,专门写仄韵律诗。仄韵诗确实在历史上有过,但经过千百年的大浪淘沙,现在的绝句和律诗,四体十六式,都是押平声韵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了。今天给大家的工具,检验是否出韵很好用,出现粉字,就是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1·犯复,同一首诗里,有重字(同句里重字,叠字不为重字)
或者有意义相同的字词、句子。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
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如:

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就是犯复。
     又如:《甘肃行》:
“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严重犯复。

      2·什么是犯题?打个比方,诗的题目为《趵突泉》,头一句就写【趵突泉水明如镜】,这就是犯题。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
      我们第一次作业,由于题目固定,所以犯题的很多,举几个首句犯题的吧:

1,边城诗苑拓新航,拙笔难书众愿狂。

2,谈风论雅聚边城,拾捡奇珍乐趣生。
3,边城诗苑是奇葩,星耀文坛造大家。
4,诗苑花开溢郁香,边城锦韵奏华章。
5,边城结社举高贤,匡振诗魂凝厚缘。
6,边城搭建好平台,诗苑群英展智才。
7,遥看诗苑泛春花,黑水松林咏物华。
8,喜见边城鹊踏枝,桃山脚下树新旗。
9,曲落边城客醉秋,欣然重聚论红楼。
      严格地说题目中心词,及使用在不是首句在其它诗句里,也是犯题。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
      (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
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
      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

     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
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
      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
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
     如《春归》:
“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
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
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
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

     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
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起、承、转、合,是我们学律诗的一个经常性的课题,今天就是点点题目,
以后的讲座时间,我们还会安排其他老师专题讲解起承转合。
      总之,律诗创作是继承、发展传统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诗体,它体现了音乐美、和谐美。我们只有掌握了基本规律,才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的新篇章。
      我今天讲了九忌,律诗写作禁忌,不仅仅是这些,但这些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则是我们熟视无睹的。
      诗词是门学问,做学问就要有严谨的态度。至于有的人提出的,太严格,不要因律害意等等,我们不去争论,但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则应该把这些视为影响我们扎实学习的杂音,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学,规规矩矩地写。这是我的观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4-27 18:17 , Processed in 0.3622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