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2

[复制链接]

1096

主题

0

好友

7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7:4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7-13 12:04 编辑

诗教】古代诗学概念。出于《礼记经解》篇,托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汉儒根据儒家经学的需要,提出了《诗》教说,原是指古代周《诗》三百篇的伦理规范及其为政教服务的巨大社会作用。这一理论,源于孔子的思无邪说。而与《礼记经解》篇几乎同时的《毛诗序》,也有相似的论调: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意思是说,古《诗》三百篇,以其巨大的道德感染力量,启发了人们的精神自觉,形成一股风气,达到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说明诗歌为封建政教服务的社会作用。因此,后世的封建文人,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把汉儒特指的《诗》教,改为泛指一般诗歌创作的诗教,于是逐所形成了儒家传统诗论的政教中心说,提倡诗歌创作与评论为封建政教服务。这一诗教说,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诗坛,直至清中叶的沈德潜,仍然有其巨大影响。此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灭亡,它终于成了历史的陈迹。倡立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创作和批评,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但温柔敦厚既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规范,又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原则。温柔敦厚,就是含蓄温藉,韵味无穷(参见《池北偶谈》)。这就为诗歌的艺术联想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如果趋之极端,因此而否定痛快淋漓的豪放风格,又可能形成新的艺术框框。有人则主要从思想教化角度发挥,把温柔敦厚的诗教称为文学的极则,认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
诗言志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扬了古代采诗观志的精神,充分发挥了诗歌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作用,从抒发个人情志,进一步要求去反映生活,以便在封建体制中完成能动改造社会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诗言志说又被后人赋予新意。传统诗论中的诗言志说之所以源远流长,生命绵延,这种突被与发展所注人的新鲜血掖的奔腾是必不可少的。如唐韩愈的不平则鸣。后来诗无达诂之说,启迪了艺术思维的模糊理论,空灵而不泥于字面,又促进了诗歌审美艺术的发展
诗以达意】古代诗学概念。原指《诗经》。语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司马迁《诗》以达意之语,纯承先秦儒家的诗言志说,又直接受到董仲舒的影响。司马迁改道志达意,从而突出了诗歌文学诉诸感情的艺术特征。
韩愈的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杜牧的文以意为主诸说,促进了诗歌创作理论的健康发展。在文艺创作中,人们的审美意识一是关注人的主观情感,二是追求辞采之美。"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这种创作思潮、审美意识的理论表现。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绮靡者,情之所自溢也;不绮靡不可以言情。
缘情绮靡】古代诗学概念。语出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缘情谓诗因情而发,,一指文辞华采,一指声音美妙,总起来表明诗歌情感性和美文性特征。古代的诗赋,是纯文学的代表文体。曹丕认为诗赋的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追求艺术形式之美,这是符合文学的艺术特征的。表面上并不涉及思想内容,实际却与内容题材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有关。
错采镂金】古代诗学概念。见钟嵘《诗品》卷中评颜延之诗引汤惠休语云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搂金美蓉出水状自然清新的文学风格,错采镂金则形容过分地雕琢藻饰,损伤了真美。其《诗议》又云:且夫文章关其本性,……巧拙清浊,何者?或虽有态而语嫩,虽有力而意薄,虽正而质,虽直而鄙,可以神会,不可言得,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其《诗式序》又进一步把诗的艺术特质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彼天地日月,玄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具,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如意象与境象,体德与作用,才情与识理,苦思与神会,典丽与自然,以及巧与拙,清与浊,动与静等等,都在他所称诗道的涵盖之中。因此,其诗道指的是诗的特殊艺术本质或其审美创造的特殊规律。古今调殊而理冥,达于诗者能之。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二者还相为用,而后诗道备矣。
诗笔】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原来南北朝时,人们习惯以文、笔相对称,文指押脚韵的诸种文体,如诗、赋、颂、赞、铭、箴等,笔指不押脚韵的诸种文体,如诏、策、章、奏、书信、议论文等。(陆游《老学店笔记》卷九引)指陶潜诗、柳宗元文。于是诗笔一语逐转为专指诗歌。如王安石诗: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定安身比泰山。苏轼诗: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诗无达诂并不是说诗歌不可解释或无法明白,而是说不能拘泥字面,以辞害志,死于句下,强调的是诗歌审美思维的空灵性。
诗无达志】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王夫之评唐代诗人杨巨源《长安春游》诗: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故曰诗无达志。(《唐诗评选))诗无达志强谓诗歌本文应当具有被读者灵活领会和理解的可能性。它与王夫之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说相辅相成。以情自得之说从阅读与欣赏的立场肯定了读者的理解自由,诗无达志则从创作的角度向诗人提出如何为读者留下蕴涵丰畜、可供多种理解、能启发多重联想的精优本文。
可以广通诸情,才能够勾起读者的广泛思索,并作出各自不完全相同的解答。反过来说,如果诗人在一首诗中表达的意图过于具体、明确、落实,未能广通诸情,则读者除了与作品建立起一般的认知关系之外,很少再有驰骋想象、运用自己判断力的机会和馀地,对作品寓义就难以有更多地伸发。吴可《学诗诗》三首云: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5-17 16:37 , Processed in 0.1852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