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15

[复制链接]

1096

主题

0

好友

7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0:4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7-13 11:47 编辑

诗学】关于诗歌的学问,或者说,以诗歌为对象的学科领域,叫做诗学。在中国,由于诗的含义有好几个层次,相应地,诗学所指的范围,也有广狭之不同。当作为一个专名,是指《诗经》的时候,诗学即相当于诗经学。中国的诗学起源甚早,如果从孔子论《诗》算起,那么几乎可以说,中国诗学就是从诗经学开始的。《诗经》、《楚辞》这样的诗歌总集,乐府、歌谣、民谚等诗歌类型,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都已形成专门学问,它们既可以单称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歌谣学民谚学,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诗学的组成部分。包括上述诸种专学在内的中国诗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关诗歌的基本理论和诗学基本范畴。前者如诗产生的原因、诗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作用、地位、风格、流派、以及诗与其他文学样式(体裁)和艺术门类(如音乐、歌舞、美术等)的关系等;后者如六义、四始、比兴、美刺、言志、缘情、才性、识力、风骨、气韵、意象、境界、兴寄、载道、形神、虚实、复古、通变,以及状写各种诗风、诗境的专门术语之类;二、有关诗歌形式和创作技巧的问题。诸如对于各种诗歌体制的辨析,对于各种诗体的渊源流变、相互因革、承继发展关系的考察,以及所谓诗法的研究。诗法又可按构成诗的元素,分为字法、句法、章法、用韵、用典、对仗等方面,总结艺术规律、树立美学标准,传授创作经验,提出避忌原则;三、对于中国历代诗歌源流,或曰历代诗歌史的研究。这里包括起源、分期、流派的兴衰起伏、理论的流变脉络、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及对于发展规律的描述,不同时地作家作品的比较,等等;四、对于历代诗歌总集、选集、别集或某一具体作品的研究;五、对于历代诗人及由众多诗人所组成的创作群体的研究。在西方,所谓"诗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别,其广义者也正是指一般文学理论而言。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就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诗学原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但随着文化的交流,中国诗学也不断地吸收外来的诗学理论和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与熔铸,最后使之成为中国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文谲谏】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汉初《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里提出了与诗歌某种艺术风格有关的问题。郑玄解释说: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后来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这是要求诗人创作可以规讽统治者,但必须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而不要过于切直刻露,以维护君主的尊严和权威。而委婉曲折地运用譬喻不斥言的比兴手法乃是重要的艺术手段,涉及诗歌创作表现方法的问题,也可以说,主文谲谏云云,实际是儒家温柔敦厚传统诗教的另一种说法。所谓依违,就是谐和不相乖离的意思。实际又与艺术美学的谐和原则相联系,寓含具体的思想内容和特殊的审美要求:一是思想内容上的谐和,一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艺术谐和。思想与艺术的两种谐和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从政治谐和原则看,诗可以讽谏,上可风化下,下也可以风刺上,要求诗歌联系社会,讽刺时政。但是这种批判现实精神是有条件限制的,汉儒之风刺,又必须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原则,不是金刚怒目式的批判揭露,不能伤害君主的尊严与权威,而是通过委婉含蓄之辞,寄托忠心讽谏之意,以便在统治阶级内部达到调整关系、维护团结的作用。而从审美角度言:主文谲谏又强调艺术谐和,要求通过比兴艺术来达到含蓄表达、委婉讽谏的目的,艺术风格要求含蓄蕴藉、委婉入情。因为诗歌艺术的谐和,具有强烈的同化功能,易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于是就能从艺术上谐和,进一步达到政治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礼记乐记》)的巨大社会作用,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赋诗言志】古代诗学概念。”“赋诗言志,是根据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外交扬合中赋《诗》时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观念。如《汉书·艺文志》云: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其实,春秋时赋诗断章取义,不仅是多取首章,也可以取卒章,如上述郑伯享赵孟,子产赋《桑隰》,原是义取首章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以表示欢迎之意;但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隰桑》卒章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取不忘人之爱的意思。所以赵孟事后评云: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据此情况,清劳孝舆《春秋诗话》卷一有概括说明:风诗之变,多春秋间人之所作。……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欤?盖当时只有诗,无诗人。古人所作,今人可援为己诗;彼人之诗,此人可赓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人无定诗,诗无定指。为了自由表达意志,人们称引可以毫不顾及原诗题旨,赋《诗》言志,断章取义,原是历史的产物,春秋以后,就很少有这种做法。但其风气所及,影响有好有坏:违背原诗,主观附会,随意批评,以合其教化需要,流弊甚深;但对后来诗无达诂之说,启迪了艺术思维的模糊理论,空灵而不泥于字面,又促进了诗歌审美艺术的发展。
诗缘情】古代诗学概念。晋陆机《文赋》中以十体论文,首先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其原意是讲诗歌的特点是以精美的辞采抒发情感。《思归赋》:悲缘情以自诱,扰触物而生端。”“都是泛指情感。缘,因;绮靡,原指精美的织物,这里引申为美的辞藻。刘勰《文心雕龙》云:《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辨骚》),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时序》),都是用的引申义。一是追求辞采之美。"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这种创作思潮、审美意识的理论表现。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文赋》),其态度为体验的,审美的。情、志不分和专讲缘情,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理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看法,也是儒家诗学与非儒家诗学的鲜明分界。二是将诗缘情解释为专言闺房儿女子之情,将绮靡说成是雕藻淫艳的形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0

好友

295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3-7-13 15:34:59 |只看该作者
还有多少集啊?一并发出来得了,一天发一个让人着急呢。呵呵~
安以简,疏以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6

主题

0

好友

73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3-7-14 05:50:22 |只看该作者
静心斋 发表于 2013-7-13 15:34
还有多少集啊?一并发出来得了,一天发一个让人着急呢。呵呵~

谢谢关注!
您的鞭策值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5-17 16:14 , Processed in 0.2085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