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学概念400题25

[复制链接]

1092

主题

0

好友

73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6:3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情造文】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为情造文的反面是为文造情。刘勰认为在这里有二义:其一谓感情性灵,其二谓诗人讽上的主观意图或创作动机。刘勰提出为情造文的主张,是建筑在他对情文关系的正确把握之上,《情采》篇亦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辞情】与诗论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辞情一词,分而言之,辞是文辞,情指情感;合而言之,是指文辞通过艺术技巧表达而出的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熔裁》: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也就是说,文章的构成不能离开辞情相对,虽然,可写,但并非万趣会文的根本。刘勰说:是以将阅文情,光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知音》)从六观,可见文辞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功能,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为文造情】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为文造情为情造文相对立,指不是为作者真实的感情所驱动,仅仅为了追求辞藻形式的华美和名利目的而写作的不良创作倾向。
理事情】古代诗学概念,讨论的是诗歌创作的客观条件。他用理、事、情三个具体的名称来概括”——即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社会现实生活: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汇之赜,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之以三语蔽之。所谓,指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诗写自然之理,启迪人们去写生活的本质真实,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形似。这就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所谓,叶燮说:其既发生,则事也。也就是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出来的具体现象。所谓,它主要不是指人们常说的主观思想感情之,而是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客观属性。
移情】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张铣注曰:言不作声誉教示,而下人感其道德,已移情于善道矣。可见,将从此处移置彼处,两相合通,谓之移情。但移情并不是僵硬的转换,不是外在的涂抹,而是热情的贯注,是表里的焕发。而移情,也主要是指诗人移情于物,使景物人化,而具有人的感情。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千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在言外】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诗僧皎然《诗式》卷二: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辞似淡而无味,常手览之,何异文侯听古乐哉?
因情立格】古代诗学概念。指以情为本源、以格调为其表现的诗学观点。语出徐祯卿《谈艺录》: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感情是第一位,格调是第二位。人们触物感兴,感情丰富多变,因此表达感情的诗歌格调也应当随之而变,不必非要效法古人的某格某调不可,而应当妙骋心机,随方合节
吟咏情性】古代诗学概念。诗言志,意义上虽然相通,但主要是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态度。采诗观志的制度正由此而来。《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以作为诗的根本。袁枚也说:诗写性情,惟吾所适。(《随园诗话》)诗论中”“的分途,遂形成言志缘情的对立。一般作为政治礼教之来看待,则作为与政教相对的因人因物而发的私情来看待。
以情自得】古代诗学概念。刘辰翁就提出:观诗各随所得。肯定读者从接受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拥有理解诗义的个人自由。
【移风易俗】古代诗学概念。关于诗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始见于《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古代诗、乐、舞三者合一,所以《荀子》之,包括了诗歌艺术在内。汉初的《诗大序》则称引并加以发挥,专门用来论诗,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了《荀子》和《乐记》,则更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主张统治者应当积极地利用诗乐来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白居易有关新乐府运动的诗歌理念,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要求裨益时政、移风易俗,也明显受《诗大序》理论的影响。儒家移风易俗诗歌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一面。揭示文学有益社会人生的能动作用,积极反映现实,是进步的;而把诗歌拘囿在封建伦理教化的小天地中,又过分狭窄,不利文学的健康发展。
【物象】古代诗学概念。《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是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物象是指事物的形象和气象。诗文创作离不开模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的,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物象的来源只能是生活。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客观物状,物象只存在于艺术作品,它是艺术概念。物象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就是说,由于作者才性气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物象也就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很难描绘。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说: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这也是说明创作物象不能离开艺术想象。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还需要情感的塑造。物象一旦进人文学作品,就表现为文字。以文字刻画物象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物色虽絮,而析辞尚简,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文学作品中的物象,既能给人以隽永之味,还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这种效果的获得,就需要文字上的熔炼剪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5-7 08:39 , Processed in 0.2416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