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诗病点的2

[复制链接]

1092

主题

0

好友

73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06:3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9-11 06:36 编辑

斧痕黏骨:
语出宋葛立方《韵语秋阳》。“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葛立方认为“斧凿痕”和“黏皮骨”是诗之二病,病因在于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所以要“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显然,葛立方所崇尚的一种浑然无迹的、自然的审美效果。但是,这种自然是雕琢之后的自然。无斧凿痕并不意味着不要斧凿痕,更不意味着不要斧凿,而是通过精妙的智性功夫脱去斧凿痕,达到一种了无人工痕迹的自然状态和审美效果。所以,葛立方此处追求的是人为之自然。葛氏“自然”之论的另一层含义是无为之自然。就浑然天成的审美观来看,陶渊明最为效法之典范,陶诗天然淳朴,皆就目之所见,心之所想,不经意间娓娓道来,“出语自然超诣”,无刻意的人工介入,使诗歌本体的天真自然得以最完美的保留。所以,陶诗的这种无为之自然,更是“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韵语阳秋.卷三》),这也是葛立方乃至宋代文人群体对陶渊明顶礼膜拜的原因之一。葛立方追求的无为之自然和苏轼所称道的“如风吹水,自成文理”以及南宋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异曲同工,有承前启后之意义。

剽窃模拟:
语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剽窃模拟,诗之大病。亦有神与境触,师心独造,偶合古语者。如“客从远方来”,“白杨多悲风”,“春水船如天上坐”,不妨俱美,定非窃也。其次裒览既富,机锋亦圆,古语口吻间,若不自觉。如鲍明远“客行有苦乐,但问客何行”之於王仲宣“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陶渊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之於古乐府“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王摩诘“白鹭”“黄鹂”,近世献吉用修亦时失之,然尚可言。又有全取古文,小加裁剪,如黄鲁直《宜州》用白乐天诸绝句,王半山“山中十日雨,雨晴门始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后二语全用辋川,已是下乘,然犹彼我趣合,未致足厌。乃至割缀古语,用文己漏,痕迹宛然,如“河分罔势”“春入烧痕”之类,斯丑方极。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他明白宣称:“剽窃模拟,诗之大病。”他认为“取性情之真”,“以心之声为诗”,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他批评“剽拟而少获其似以为真”的作品缺乏生气;他嘲笑那些“好剽窃傅会,冀文其拙”的人象“施铅粉而强盼笑”的“倚门之妓”;他认为应该“脱模拟,辟蹊径,以超然于法之外”,应该“穷态极变,光景常新”,不断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他还追求“兴与境偕,神合气完”的理想艺术境界。对摹仿古人,牵合形迹,变不足而近于袭,缺乏自得之趣,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他认为,诗人的才思和诗体的格调二者关系,格调是由才思派生而出,因此,诗歌创作中突出才思之用是必然的要求,而肯定运巧,超越常规,也成了他对诗人的期待和鼓励。
用功太过:
语出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蔡宽夫诗话>>云:诗语大忌用功太过,盖练句胜则意必不足,此自然之理也."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谓精切,却不若"暂止飞鸟将数之,频来语燕定新巢"天然自在。梅圣俞曾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到天然.则甚善矣。又云:“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世乃有日锻月炼之说,此所以用功者虽多,而名家者终少也”。郑燮《板桥词钞·自序》:“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然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谬者亦十之三,乖隔晦拙,反走入荆棘丛中去。要不可以废改。是学人一片苦心也”。板桥因有自己的体会,故所说更为切实公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名著《艺人传》,谓初稿时兴酣挥洒,寥寥数笔,写心宣妙;而苦于不知住手,每破费功夫,润饰描绘,神气遂尔索然。钱钟书综括分析说:诗画一律,与随园、板桥之论,出门合辙。精益求精而不知适可而止者,当引为鉴戒。钱又引意大利一科学家言:“吾常谓天下与‘好’为仇之大敌,可畏莫过于求‘更好’之一念”,指出:名论不磨,浸成各国常谚。“更好乃恰好之怨怼”。诗文斟酌推敲,恰到好处,不知止而企更好,反致好事坏而前功抛。锦上添花,适成画蛇添足矣。
无为强作:
语出明都穆<南濠诗话>。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元遗山诗云:"从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知此病者也。
当今诗坛某些作者屡屡忙于喜庆赠贺、次韵唱和之作,新的应制之风大伤诗之元气!情不真则意不切,意不切则句不实。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人云亦云、燕舞莺歌,讨人之好,读之厌烦!况且此类大作流传几何?无为而为当慎之!
句法重叠:
语出宋范温《潜溪诗眼》。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东坡曰:此词高妙,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一句之中同义词重复出现,堆砌臃肿,既不经济,又不实惠,床上架屋,令人难受!当然叠词于此不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5-3 20:36 , Processed in 0.1611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