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太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论]武昌柳诗话之十五(共5篇)

[复制链接]

1115

主题

0

好友

750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6:26: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9-10-31 06:29 编辑




武昌柳诗话之十五(共5篇)

                         西门
                      清·王涵

                   官柳如今剩几株,陶公当日此驰驱。
                   谯楼画角声犹壮,别业书声尚有无?
                   一水寒时通雪岭,前山佳处指蓬壶。
                   高牙大纛今何在,城上空啼白项乌。

    王涵,生卒年不详,字安敬,号容垒,武昌县永福乡(今属鄂州市华容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大水,麦无收;次年又遇水灾,许多人生活无着,王涵散尽储粮,接济灾民。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举后任东湖县(治所在今湖北宜昌)教谕,代任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学政,主修三闾大夫祠、墓。
    柳树的名称很多,而叫得最早和最响的却是“官柳”。为官柳取名的是晋代武昌太守陶侃。三国归晋后,武昌(今鄂州)仍为州郡之地。东吴故都,仍呈现出“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倩”(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的王畿气象。太守陶侃在武昌城中普种垂柳并把它命名为“官柳”,也正是包含了“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的意思。可见,此时武昌官柳之名除去绿化的用途外,还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和地位。由于这个原故,像武昌鱼一样,武昌官柳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武昌县城西门一带虽然尚可见柳,只是“官柳如今剩几株”了!本诗开头的这一声浩叹,叹惜的不仅仅是武昌柳的荒疏,也叹息武昌县城的衰败,同时为下文的叙写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次句交代“官柳”的由来,补足文意。颔联,通过描绘庾楼上的画角声依旧那么雄壮,而陶侃读书堂的读书声却早已消失,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描写了武昌城中庾楼的气势,突出了武昌城的衰败,特别是在清朝初年文事方面的衰落。谯楼,是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诗中指庾楼,又称南楼、鼓楼。别业,指陶侃读书堂,原在西山寒溪寺后,早年已废。这一联在对仗方面,是半对半不对。“别业”对“谯楼”,“书声”对“画角”,这部分对仗很工整;而“尚有无”对“声犹壮”,词性不对,结构不同,尚,副词;有无,动词。声,名词;犹,副词;壮,形容词。这部分完全不对仗。颈联,城外的一条大江溯流而上,直通寒冷的雪山;立足西门前面的西山,顺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望去,直达风景绝佳的海中仙山。雪岭,雪山。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蓬壶,蓬莱,海中仙山。这一联在描写方面,是半实半虚。“一水”“前山”,是实景;“雪岭”“蓬壶”,则是虚景。虚实结合,想象丰富。尾联回应开头,感时伤世。军中的大旗如今还在哪里?武昌城头上只有白色的乌鸦在空自啼鸣。高牙大纛,指军中大旗,也比喻声势显赫。白项乌,即白颈乌,白头白颈的乌鸦。一个“空”字,照应首句“官柳如今剩几株”,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对当时的武昌柳和武昌城的忧伤、惋惜之情。
    相由心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鄂州民间,人们常常赋予乌鸦不吉利的恶名。诗人运用不常见的“白项乌”的意象,并与前面的“空”字相呼应,有助于抒发情感。
                                                   

                        西山积翠
                        清·王渭鼎

                   萝薜蒙茸竹树齐,郁葱欲滴锁岩西。
                   晴岚缥缈江犹碧,爽气晶莹眼欲迷。
                   一片清光连广汉,十分绿荫络招提。
                   孙郎殿阁陶公柳,剩得空山鸟雀啼。

    王渭鼎(1646—1714),字吕倩,号殊亭,又号愚谷,武昌县永福乡包王村人(现属鄂州市华容区)。先世居合肥,明末避乱迁武昌。早年就学于神山(在今葛店镇),后于华容赵家矶开馆训蒙,执教之余,刻苦自学。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仍居乡执教。其父离世后,家境愈贫,遂罢教务农,奉养老母。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渭鼎受任湖南衡山县教谕,修学宫,建书院,亲自登台授课,使该县教育复兴,县中获取科名者连年不断。康熙三十四年(1695),被总督吴卓异选授河南渑池县令,旋因母丧归家,守制期满后起任江苏兴化县令,累官陕西宁羌知州。
    明代以后,有武昌八景之说,流传甚广,包括凤台烟树、龙蟠晓渡、寒溪漱玉、书堂夜雨、吴王古刹、苏子遗亭、西山积翠、南湖映月等,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的吟咏。作为武昌诗人的王渭鼎,自然不会缺席武昌八景的吟咏,从现有的资料看来,至少有对吴王古刹、南湖映月、西山积翠的吟咏流传了下来。比如,“倒悬素影开明镜,直吐元珠净暝烟。蟾兔正当三五满,清辉直与水同妍。”(《南湖映月》)清新可读。
    本诗专写西山,在描绘西山自然风景的同时,描绘了西山的人文风景,抒发了对西山的喜爱之情。正如诗题“积翠”二字所示,西山的特点在于草木繁茂,翠色重叠,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诗人正是抓住了西山这一特点,展开描写。西山上,女萝和薜荔蓬松而杂乱,翠竹和松树一般高低;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好像锁住了山上岩石的西边。萝薜,指女萝和薜荔这些攀援的蔓生植物。《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蒙茸,蓬松杂乱的样子。一个“锁”字,极言西山翠色之浓厚,值得品味。山上,晴日山中的雾气,高远隐约,随风飘扬;山下,长江如练,一片澄碧。明朗开阔的自然景象,光亮透明;令人眼花缭乱。长江上的一片清澈的波光,溯江而上,连接着四川的广汉;西山上,植被非常丰富,绿荫非常厚重,笼罩着孤零零的寺庙。光汉,古郡名,在今四川广汉县地。招提,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简称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故招提也作寺院的别称。南朝谢灵运《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络,像网状物兜住,笼罩。尾联,紧承第六句而来,描写西山的两大人文景观:山上的孙郎殿阁,原为孙权避暑的殿堂,后来改建为古灵泉寺。山下的陶公柳,也叫武昌柳,原为陶侃所栽。这两大景观,现已成为鄂州的两张亮丽的名片。西山上,是一片幽深少人的山林,十分幽静,不时听到鸟雀的啼鸣。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里的“空山”,极言其幽静,与王维的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酿造的意境大致相同。
    在作法上,这首诗颇有特点。全诗没有按照一般七律起、承、转、合的套路来写,而是分为两个层次,前六句连贯而来,主要写西山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习惯上第三联有个转折,这里的转折并不分明;后两句主要写西山的人文景观,以景结情。通篇写景,情在景中。
                                             

                   武昌官柳用渔洋秋柳韵(其一)
                          清·王家璧

                    
                   春风春雨欲断魂,武昌官柳访西门。
                   江山如故烟无迹,晋宋而还月有痕。
                   蜡屐屡行芳草径,酒帘休止杏花村。
                   八州都督今何似,欲起诗人一共论。

    王家璧(1814-1883),字孝凤,号连城,清湖广武昌(今鄂州市)人。其先世居黄冈,后徙居武昌。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兵部主事。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王家璧精研《周易》及老庄之学,著有《王氏家集》4册,《狄云行馆奏稿》8册,自编《武昌县志》13册,留有手稿《编年稿》21册,书札11册,诗文14册,杂著13册,师友诗文抄24册。还有一些解经、注经的著作。上述书稿大部未刊,均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王家璧的诗文多记太平天国事,函牍多涉太平军及少数民族起义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明了自己作为封建官员的观点态度。其抒写武昌景物的诗歌,以组诗《武昌官柳用王渔洋秋柳韵》较为著名。这组诗是步韵诗,是步王渔洋《秋柳》诗的原韵而作的,组诗的主旨为咏叹武昌官柳及种柳官员陶侃,抒发诗人对官柳无迹的惋惜之情和对陶侃的缅怀之情。本诗的起笔颇似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风春雨,本该惬意宜人;然而此时此景,却令人黯然神伤。为什么呢?诗人正在武昌县城西门一带到处寻访著名的风物“官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诗人借用杜牧《清明》诗中的“欲断魂”三字,流露出寻访“官柳”不得的感伤情绪,为下文的叙写与抒情奠定基调。颔联补足文意,长江依旧滚滚东流,西山依旧葱葱郁郁,然而,当年盛极一时的依依官柳,却被摧折已尽,杳无踪迹;遥想晋、宋以来,月光朗照,官柳的倩影,曾留下多少美丽的诗痕。烟,指柳色。烟虽无迹,月下有痕,这一“无”一“有”的对比,总算能让人从美好的回忆中欣赏官柳曾经的风采,也为本诗抹上一层亮色;要不然,此诗何以为继?果然,颈联继续武昌西门的寻访。穿着涂蜡的木屐,多次行走在长满芳草的小径上;西门的一处酒家,挂着的一面酒帘,静止不动,为的是招徕顾客。蜡屐,涂蜡的木屐。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休止,停止、中止的意思。杏花村,杜牧《清明》诗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据考证,以“杏花村”命名的村庄很多,其中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江苏南京最为著名,诗中以“杏花村”借指武昌县城西门一带的某个酒家。颈联两句,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别有趣味。结句回扣开头,重提官柳的种植者陶侃,表达对陶侃的怀念之情。八州都督,指陶侃,晋时曾任武昌太守,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亲自督导官吏百姓种植官柳,荫及后世。这位陶侃大人如今怎么样了呢?真想和诗人们一起来谈论一番。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诗结尾的“论”字,不读第四声,而要读第二声,人伦的“伦”音,平声,如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论”一样。
                                             
                    
                    武昌官柳用渔洋秋柳韵(其二)
                         清·王家璧

                   江潭遗柳总堪怜,漠漠寒溪带晓烟。
                   花竹留人姿绰约,湖山送客意缠绵。
                   夏施盗种浑闲事,张绪风流想盛年。
                   犹记近光楼外雪,十分春在禁林边。
    本诗题目中的“渔洋”,即王渔洋。王渔洋(1634—1711),本名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县人,清初著名诗人。累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年间著名清官廉吏。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王渔洋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流露出故国之思。
    王家璧爱柳心切,用清初诗人王渔洋秋柳诗韵作武昌官柳组诗四首,此其第二首。江潭遗柳总堪怜,开篇点题,总起下文。江潭遗柳,指的便是武昌官柳,怜,在古诗词中有怜爱、爱惜的意思。一个“总”字,更是情深意长。次句交代武昌官柳之所在“寒溪”,那里,正是武昌西门一带,濒临长江,溪水潺湲,烟雾迷蒙,水气氤氲。西山之上,似锦的繁花,摇曳的翠竹,像气质优雅体态柔美的美女一样,能把游人的魂魄勾留;长江之滨,如镜的抔湖,葱绿的樊山,迎来送往,与游客纠缠不已,不能解脱。这里的一“留”一“送”,运用拟人的手法,明写武昌山水、花竹,实写武昌人民,盛情好客,饱含情感,着意挽留游人,对于武昌官柳来说,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叙事抒情。夏施盗种,与官柳有关。据记载,陶侃带领武昌官吏和百姓种植柳树,可是他的手下都尉夏施却盗来柳树种植于自家门前,陶侃见后,停下车来问道:“此乃西门官柳,何故盗来?”夏施十分惶恐连忙谢罪。“官柳”一名也由此而来。夏施盗种官柳,纯粹是多此一举,诗中用“浑闲事”三字予以否定,叙事中饱含情感。而“张绪风流”一典,则是借来赞颂陶侃。张绪,南朝宋、齐时人,字思曼,祖籍吴郡吴县人,为人清简寡欲,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据《南史·张绪传》记载,“绪吐纳风流,听者皆忘饥疲,见者肃然如在宗庙。虽终日与居,莫能测焉。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后因以“张绪风流”称颂他人潇洒俊逸,谈吐风雅。而“想盛年”三字,饱含对张绪的赞美之情。两个典故均与柳有关,一为武昌官柳,一为蜀柳,一主一宾,连类而及。结句回忆京城旧事。意思是说,还记得京城的近光楼外的瑞雪吧,那里可是春色满园的皇家园林。近光楼,楼名,在圆明园附近。禁林,皇家园林。南朝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禁林终宴晚,华池物色曛。”
    从本诗的作法上看,前六句写江潭遗柳,却杳无踪迹,后两句写禁林瑞雪,春色十分,这也是一种对比。诗人在感叹家乡官柳无存的同时,流露出作为封建官员不忘朝廷的思想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与此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柳
                      清·查慎行

             种柳河干比《伐檀》,黄流今已报安澜。
             可怜一路青青色,直到淮南总属官!

    查慎行(1650--1727),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赐号烟波钓徒。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先祖,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回目都是集查慎行诗中的对句。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康熙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其长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查慎行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诗学宋人苏东坡、陆放翁,多抒发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存诗4600余首,有《敬业堂集》。
    这是一首描绘官柳、赞美官柳的小诗。首句是说,老百姓在河边种柳树,好比《诗经·伐檀》中描写的那种情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干,河边,河岸。《伐檀》是《诗经》中“魏风”的著名诗篇,描写民众在黄河边辛苦采伐檀树的情景,讽刺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和残酷压榨。这里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将种植官柳与砍伐檀树作比较,言其劳动的规模之大。次句是说,泛滥的黄河现在已经安定下来了。黄流,指黄河。安澜,使泛滥的洪水安定下来;安,使什么安定下来,古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过去,黄河是一条悬河,经常泛滥成灾,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一句“黄流现已报安澜”,饱含着诗人对治理黄河的无限深情,这里,自然含有沿黄河两岸种植柳树防止水土流失的功劳。后面两句是说,那些老百姓种的柳树长得郁郁葱葱,从黄河流域直到淮河流域,可惜都变成官家的了。可怜,可惜。李商隐《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将官柳的“官”字特别拎出,概括出黄河沿岸的柳树由民到官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总”字,指出这一现象的毫无例外,同时也流露出将柳树由民有收为官有的淡淡的哀怨之情。
    在章法上,绝句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情况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元人杨载谈到绝句的结构时说:“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本诗第三句用“可怜”二字转折,由景及情,点明主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诗词太姥  闽ICP备10011526号

GMT+8, 2024-12-22 13:24 , Processed in 0.1756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